那年在江山老家,父亲到了腊月就开始做腊猪肉……

2018-01-21 10:19:15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通讯员 朝华夕拾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1月17日是腊月的第一天(初一),进入腊月,意味着进入年终,是农历年中的最后一月最终一站。
站在腊月的门槛上,我思绪良多,感慨万千,不仅感慨时光的飞逝,岁月的更替,容颜的变老,而且怀想那过去的乡村腊月习俗,那些只有腊月才有的传统仪式,让整个腊月变得年味十足,喜气十足,吉祥十足。

  一进腊月,天寒地冻。民谚有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三九”寒天的腊月,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句中,往往与“雪”、“寒”等意象密不可分。“寒冬腊月”之说正源于此。这腊月,自然就被打上了严寒的烙印。所以,每当腊月来临之际,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们就早作打算了,为一家大小添衣裤鞋袜,大有备战寒冬腊月之阵势。看来,这腊月确实是不好过的,实际上是对人们抗御严寒的一场考验。
可幸的是,这几天在我们浙西江山,却难得遇上“暖腊月”。这两天的气温一度升到20℃,预报持续一周,温度都在15℃至20℃。这哪有腊月严寒的迹象啊?不但没有冰霜,分明是温暖如春了。或许是地球变暖,气候反常的缘故吧。  

  走进腊月,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年的味道越来越重了。不知是因为年龄关系,还是如今物质富足生活富裕缘故,平时天天如过年,人们对年已没有什么感觉了。
过年的感觉永远留存在童年的记忆里。记得小时候,虽然那时的日子有些清苦,但过的很快乐。一进腊月门,大人们便开始忙忙碌碌张罗着准备过年了。父母先是把打扫卫生的任务分配给我们兄弟,主要是擦壁板、门板和玻璃窗等内容。我家的房屋虽然是夯土墙泥房,四个房间的四周都装上壁板,材质都是杉木,木匠做好时父亲还涂上桐油,时间一长,壁板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状。这在当时农村老家算是高档的装修了。  

  

  每年腊月父母都要把厅堂的壁板擦洗一遍的,我们兄弟姐妹长大后,这个任务就包给我们了。擦完壁板门板,还有一道难度最大的,就是擦玻璃窗了,共有四个窗八扇玻璃,先要一扇一扇小心地拆下来,并拿到门前小溪里去擦洗,再拿回家门口凉干,最后又小心翼翼地安装好,这个功夫够大了,往往要累酸了双臂,不小心还会摔破玻璃。虽然很累,但一想到自己是为过年出力,是在辞旧迎新,内心就会充满对年的期盼和欣喜,一点劳累早已抛到云外了。  

 

  遥想古时,腊月期间会有很多的传统民俗活动。那时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活动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走进腊月,年味就一天天浓起来。印象中父亲到了腊月就开始做腊猪肉。到本村肉摊上买来两三刀猪肉,先用旧报纸把猪肉包好,然后用几层棕严严实实地包裹好,并用绳子扎紧挂到灶台的烟囱旁边,接受每天的烟火熏烤,直至两个多月,眼看猪油慢慢地流出来,这样猪肉就腊的差不多了。再把猪肉从中取出,那黄里透红的颜色,散发着浓烟味的肉香,就是正宗的家制腊猪肉了。要吃时切成肉片,或炒或炖,味道甚为鲜美,让人馋涎欲滴呐。这样的年景是忘不了的,无论生活富裕到什么程度,也无论现在的腊猪肉有多么精致,美味还是儿时的好。如今老家的柴火灶,已不是早先的那种能冒烟火的灶头了,而是改成烟火直冒烟囱外面的,失去了熏烤腊猪肉的功能。没有完美干净的灶台,只有深深的遗憾和惘然若失。  

  

  腊月的习俗是从初八开始的,用杂粮做成“腊八粥”香气扑鼻。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到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方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腊月至,欲还乡。腊月最有情,腊月最牵游子心。走进腊月,在外打拼的儿女都会思乡心切归心似箭!是啊,家在哪里年就在哪里。虽然身在天南海北,但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中的父母和留守的子女。忙忙碌碌又一年,赚多赚少不要紧,有车没车没关系,只要早点平安回家团聚才是最重要。家乡的缕缕炊烟在召唤,家乡的朵朵白云在笑迎,父母早已翘首以盼,电话声声,催促声声,回家回家!腊月有多么美妙的年景和温馨,腊月已张开双臂等待游子的归来和团聚!  

  农家腊月,最为繁忙。遥想旧时,年俗很多,年单丰富——

  农历廿三,送灶上天;
农历廿四,打扫房子;
农历廿五,好磨豆腐;
农历廿六,开杀年猪;
农历廿七,抓鸡宰杀;
农历廿八,喜贴窗花;
农历廿九,上供请祖;
农历三十,熬守年夜。
 

    

    

    

    

  走进腊月,腊梅含笑。你不要被严寒和萧瑟遮蔽了双眼,你要看到,田野里一片片嫩绿的油菜正在悄然酝酿盎然春色,一畦畦白菜绿得油光发亮。尤其是那一树腊梅傲霜怒放,朵朵梅花从鹅黄、蜜黄、蜡黄至金黄,灿烂而甜蜜,清香在浮动。正如王安石在《梅》中所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腊月如歌,那是一支祝福赞美的歌,来自向往平安祥和的千家万户,人们从心底唱出对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丰硕、冬的收藏一起酿成腊月浓酽的香甜和喜悦!人们用歌声赞美丰收的年景,美好的生活和阖家的安康!  

  腊月如诗,那是一首古老而传统的诗。腊月忙碌的场景,浓浓的喜庆和红火的色调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为腊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诗宋词更有许多经典杰作。这里摘录三首与友分享——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宋)欧阳修《渔家傲》
腊月年光如激浪。冻云欲折寒要向。
谢女雪诗真绝唱。无比况。长堤柳絮飞来往。
便好开尊夸酒量。酒阑莫遣笙歌放。
此去青春都一饷。休怅望。瑶林即日堪寻访。
(宋)廖行之《鹧鸪天(寿外舅)》
腊月今朝恰一旬。梅花开遍陇头春。
篆烟起处人称寿,从昔家和福自生。
新喜事,得佳姻。贤郎顺妇正充庭。
从今更祝千千岁,要与邦人作典型。  

  

  腊月如画,那是一幅农家五谷丰登画。喜看农家屋檐下,挂满红熏熏的腊鱼腊肉,挂满黄橙橙的玉米棒、诱人的红辣椒……那是一道道朴实无华且色彩斑斓的风景,辉映着农家的腊月,亮丽着腊月的农家!  

  

  一个腊月,让我充满遐想。而想念最多的,还是那些沿袭多年的传统习俗。腊月的习俗就是过年的风俗,也就是过年的仪式。试想,要是过年没有了这此习俗和仪式,那还算过年吗?

  而今,这些习俗

  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了,城里人原本就不讲究这些,乡村农家也因新老交替而渐渐淡化了腊月习俗。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根本不知过年还有哪些习俗。许多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一代,更是没有过年仪式感的概念了。  

  现代时尚的过年方式,冲淡或取代了传统习俗,不能不说这是传统文化的丢失。我想,在倡导乡风文明的今天,应该呼唤传统习俗的回归,应该把过年的仪式感传承下去。因为这是一种历史文化,一种文明特色。但愿这不是一种遐想,但愿仪式让过年更快乐!仪式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通讯员 朝华夕拾   编辑:刘奕琦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