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有个村庄,集古典与时尚为一身

2017-11-22 09:17:15  来源: 江山新闻网   杨雪

  江山市大陈村

  这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庄四面环山,形如园状,民国时期文化名人余绍宋曾以“环山十里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诗句来赞美她。我们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穿过白墙黛瓦的老房子,走进村文化礼堂汪氏宗祠内,看到一些村民正在表演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等节目,不时有游客用手机拍摄。

  对话大陈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我上任之初,这里还是个破旧、落后的小村子。”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谈起近年来村子的变化,感慨万千。

  他说:“当时的大陈村,是本地的‘落后村’,村内众多古建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村民乱搭乱建,生活垃圾乱扔、污水乱排……后来,乘着新农村建设和幸福乡村建设的东风,大陈村开始了由内而外的蜕变。

  “蜕变从一把笤帚起步。”

  汪衍君介绍,当时村两委从“清洁家园”抓起,鼓励村民拿起笤帚打扫家园,由两委干部带头、党员接力,发动全村村民自觉跟着清扫,逐步把大陈村变成了“卫生清洁村”。

  之后,大陈村乘势而上,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环境整治与古村保护行动,结合3A级景区创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提升修缮古村、恢复宗祠、古道沿线绿化美化、创建美丽庭院,打造精品高效农业园区、村歌广场、高端民宿、“夜景灯光秀”……古村从此旧貌换新颜。

  加上青石铺缀、曲径通幽、白墙黛瓦与精品高效的现代化设施,如今的大陈村作为一个既有古典韵味、又有时代风尚的特色风情小镇已初具雏形,吸引了一波波游人前来参观。 

  大陈村近年来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汪衍君说,大陈村文化底蕴深厚,全村一直在用文化引领民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通过文化能够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

  正如汪衍君所言,大陈村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把培育乡村文化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中之重,形成了颇具特色、遐迩闻名的村歌文化。

  《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荣获全国村歌十大金曲大奖,组织承办“首届全国村歌之星演唱大赛”,大陈村歌还唱进了省人民大会堂、央视;“大陈麻糍文化节”已成为一个品牌;多种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方兴未艾,今年该村“村晚”节目还上了浙江卫视、央视……  

  通过不断创新与探索,如今的大陈村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

  杨梅采摘、荷花观赏、大陈面制作等农旅结合产业加快发展,养正居、田园里等农家乐、休闲农庄引进落户,使大陈村集体和村民致富门道不断丰富拓展,收入也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年前的负债65万元增加至今年70万元的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10年前4000元增至今年15100元。  

  “接下来,大陈村将着重打造‘村歌婚庆小镇’品牌,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游更深度地融合,做精做透‘美丽乡村+旅游’文章,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让村民享受到更多更大红利。”汪衍君相告。

作者:杨雪   编辑:刘奕琦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