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汝财:和蓑衣结缘一辈子

2018-09-21 09:46:00  来源: 掌上衢州客户端  

  “快看,这是蓑衣。”9月14日中午,随着一声招呼,几位游人聚集在龙游民居苑一间小店前。顷刻间,小店内光线暗了下来,69岁的吕汝财老人缓缓抬起头,暂放下手中活计,扶正滑落至鼻尖的老花镜,笑着同游客攀谈起来。

  吕汝财正在龙游民居苑的店铺里忙活

  记者走进这间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见正堂挂着一件大蓑衣,左侧墙面挂着一排小蓑衣和棕刷等物件。房子中央搭起一张大桌子,占据了房间四分之三面积。游客走后,吕汝财伏在上面,缝制未完成的作品。

  “这是一张大棕垫,防潮保暖。”吕汝财拍着棕垫说,棕垫马上就要完工了,之后再开始制作蓑衣。

  难忘的蓑衣

  “蓑衣,就是过去的雨衣。江南一带雨水较多,一般春耕生产或农忙时,下雨了就穿蓑衣。”在吕汝财的记忆中,蓑衣可是农村里的“有功之臣”,下雨天挡风遮雨,歇脚时垫地上躺一躺,不怕湿了衣裳寒了身子,有贫寒人家大冬天被子薄,就把蓑衣压在上面当被盖……

  墙上挂满剥棕刀、线车、领口箍、针等工具

  “我们家也有几件蓑衣,平常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每到下雨天,蓑衣跟随大人行走在田间地头,紧贴着背脊,一年不知要经受多少个下雨天。蓑衣经过无数次的冲洗,棕榈的颜色渐渐地褪去。”吕汝财说,小时候,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父辈们辛勤劳动的背影。

  “小时候,我不懂蓑衣很扎人,有次好奇地把父亲的大蓑衣披在自己背上,感觉后背被扎得好痛。而父亲在雨天穿着蓑衣,为什么总是一副很舒服的样子呢?”吕汝财说,为此他好奇地问过父亲,为什么父亲穿起来就不会扎后背呢?父亲听了哈哈大笑,摸着吕汝财的头说,蓑衣是会认人的,日子久,穿得惯了,它也就认你这个主人了。

  每当雨过天晴,蓑衣被重新挂在了家里的墙上。当晚风吹进窗户,蓑衣也开始飘动起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木味和雨水味。

  年幼的吕汝财,一直在想:第一件蓑衣编织在何年何月?出自哪一双灵动之手?那时的他,还不知自己此生将和蓑衣结缘。

  手艺傍身

  “说起蓑衣的历史,那可就长远了。姜太公当年钓鱼,身上就穿了蓑衣。听我师爷讲,那时编织材料用的是蓑草,明朝开始才用棕,做工较之前精细不少。”吕汝财说。

  吕汝财生于1950年,龙游湖镇人,祖上从事绳索制作。在吕汝财年少记忆中,父亲吕荣根总是屁股坐着棕丝,脚下堆满了棕丝、棕皮,双手不停搓着棕丝,织成绳子售卖,养活一家老小。

  正在缝制的棕垫马上就要完工了

  到吕汝财这一代,绳索行业已不景气。但吕荣根认为手艺傍身方能安稳,在他的坚持下,15岁的吕汝财拜本地蓑衣匠人傅乃勇为师。

  学手艺,总有不顺,有一桩事,他记得很清楚。“刚拜师没多久,有一次好奇,偷来师傅的香烟玩,点燃后,一不留神,烧着师傅刚做好的蓑衣,被好好教训了一通。”吕汝财提起少年往事,表情依然不轻松。“蓑衣碰火是大忌,万万碰不得。”

  三年学徒、三年伙计,才算出师。“过去,手艺人几乎都做长工,长的几个月,短的十天半个月。”吕汝财开始了辗转各地帮人编蓑衣的生活。

  “跑江湖,得靠手艺打天下。那时候就想着,怎么能把本领学到手,把名气打出去。你想想,光是我们镇上就有四十多个蓑衣匠,别人凭什么找你做蓑衣啊,你必须得手艺好。”行走“江湖”,手艺人自有一套生存法则。

  “做蓑衣得上门看人,看个头高矮。我打量一眼,心中就有数了,这蓑衣尺寸要多少。一般的蓑衣重量差不多有10斤左右,但我做的蓑衣基本在8斤左右,针脚细密,尺寸合适,东家都赞顶呱呱。”对于自己的手艺,吕汝财很有底气。“穿个三四十年是不成问题的。论手艺,我能排到镇上前几名。”

  1983年起,吕汝财不常做蓑衣了。“机器生产的塑料雨衣,又轻又便宜。棕丝蓑衣没人用了。”不做蓑衣,吕汝财转行做棕垫、弹棉花维持生计。

  手艺傍身,半生微寒,他很享受“串串蓑衣种种田,弹弹棉絮过过年”的日子。

  技艺展示

  2006年,在龙游县的非遗普查中,棕丝蓑衣编织技艺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

  吕汝财在缝制蓑衣资料图片

  剥棕刀、线车、领口箍、长短不一的针……这些曾被吕汝财丢弃,又被父亲吕荣根重新收纳在箱子里近20年的“老伙计”,得以重见天日。

  “小时候学的手艺,一辈子也忘不了。”2007年起,龙游棕编传承人、手工编织蓑衣传人吕汝财被邀请常驻龙游民居苑,从事蓑衣编织和展览。

  今年8月,一批台湾游客来衢州观光,吕汝财受邀展示蓑衣编织,“他们很喜欢,买走了好几件小蓑衣,说是当护身符。”吕汝财告诉记者,传统蓑衣不常用,但“迷你”小蓑衣非常受欢迎,其肩宽和衣长分别为48厘米和55厘米,大小和重量大约只有成人蓑衣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自己没出过国,可我的作品卖到了美国、日本……”吕汝财心里很满足。

  眼下,他惟一的担心,是手艺无人传承。“来学的不少,可是学会的没有一个,有个小护士坚持得最久,学了一个月。”吕汝财说,时代不同了,他不大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想法。“我们那时就想把手艺学好,现在的人一来就问我能不能赚钱。这个手艺活不是速成的,若想学手艺,我肯定毫无保留教,要不,等我们这一代人不在了,这门手艺就丢了。”吕汝财说。

作者:   编辑:汪碧莹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