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字号清湖酱油恐不保 熟悉味道乡愁记忆怎安放?

2017-09-15 15:38:34  来源: 江山新闻网  

  你是否经常在吃完一餐之后

  会怀念起以前的味道

  比如怀念以前的酱油拌饭

  怀念记忆里的味道……

  家住江山市心街的吴大妈“老板,买一瓶酱油,准备包几斤米的粽子,给儿子带出门吃……”工作人员“好的。陈醋需要吧?只剩最后一吊了,以后可能吃不到这味儿了……”吴大妈“那好,最后这一吊陈醋就给我吧。”……

  这是9月初记者在解放路32号老公泰——清湖酱油门市部看到的一幕。

  清湖陈醋已断货!!

  清湖酱油也不多了!!

  这是为何?

  原来,自今年5月1日起,江山市酿造厂已停产整顿,库存产品所剩无几。“企业入不敷出、股东意见不一……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江山市酿造厂负责人略显无奈地说。

  市酿造厂的前身为1820年建造的清湖公泰酱园,距今已有198年历史,是衢州地区最古老的几家企业之一。产品注册“清湖”牌商标,并先后获得“浙江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以及衢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也是衢州地区仅有的两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

  市酿造厂前世今生

  公泰酱园的前身由绍兴人王、时、周姓三人合办,1829年(清道光九年)由江山县峡口镇吴氏接手经营,取名“公泰”。其后由吴家历代子孙经营。公泰酱园曾历经数次大起大落,末任老板是吴新民。

  道光十年(1830年),清湖公泰酱园聘请浙江兰溪王师傅制酱,并以制作酱油为主。呈经省方核准,公泰酱园获得了“两浙盐运使”的许可证,故酱园被称为“官酱园”。公泰酱园主要制作、经销酱油、豆酱、豆豉、酱菜、鲜米醋、辣片,豆腐乳等。在当时全县7家酱园的全年营业额中,公泰酱园占了50%以上。

  1942年浙赣战役爆发,日本兵侵犯江山,历时75天,公泰酱园基本被毁。

  1949年初,国民党溃兵过境,公泰酱园又遭厄运。但两次遭殃后,老板吴新民都带领职工很快恢复了生产。新中国建立头几年,吴新民主动将公泰划归清湖供销社,1956年公私合营,1959年公泰又由清湖供销合作社转入江山县食品厂,改为公私合营江山食品厂清湖酱油车间。

  经过数次调整,1986年1月,正式更名为“江山酿造厂”。

  公泰酱园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衢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5月“江山市酿造厂”停产。

  市酿造厂相关负责人介绍:1997年,该厂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总股本额90万元,股东数48人,即职工变股东,人人入股,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正在买酱油的吴大妈相告,她们祖上居住在大桥镇一带,其母亲从15岁起,就步行前往清湖酱坊,挑着两桶酱油和豆豉灰,前往吴村、坛石、大桥等地叫卖,有时还卖到了江西的八都、广丰等地。

  吴大妈:“我们是吃着清湖酱油长大的,现在烧红烧肉、冬瓜等菜肴时,少不了酱油,增色、提鲜。”

  吴大妈的话得到了该厂生产部负责人的印证。

  生产部负责人:

  在100多年前的浙西地区,各县基本都有一家调味品厂,时至今日,唯独江山市酿造厂传承了下来……

  生产“清湖酱油”,用的是正宗东北去脂大豆、本地优质大米,通过传统工艺加工,产品自然绿色环保、无公害。相比较于市场上的一些勾兑酱油、食醋,品质明显较好。

  叶先生是一名“海归”,爱人是江山人,夫妻俩来江创业多年。

  叶先生:

  “每当家里酱油吃完或需包粽子时,丈母娘总会叫我去买清湖酱油、陈醋等。一时没了,还真有点不习惯。”

  于是,叶先生一下子购买了两箱酱油、两箱陈醋和10多盒豆酱。

  为何停产

  “停产整顿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市酿造厂负责人十分无奈地说。

  随着调味品市场的日新月异,清湖酱油生产缺少现代化工艺,加上宣传不力,产品走不远,这成为发展最大的障碍。

  另外,加上受到“海天”“加加”等大品牌的挤压,企业原先设计的产能严重不足。

  除本地市场外,产品原先还覆盖浙闽赣皖等周边地区,现在不但周边地区市场受影响,本地市场份额也急剧下降,尤其是乡(镇)村代销(经销)店实行连锁经营后,所经销的产品实行统一品牌、统一配送,久而久之,清湖酱油就被拒之门外了。

  清湖酱油是江山人的一个文化情结,江山百姓是吃着清湖酱油、陈醋过来的,目前四五十岁的人或多或少有‘菜籽油酱油拌饭’的记忆……

  这个陪伴了大多数江山人的老字号,已经不仅仅是牌子,更像是一枚印记,深深刻在每个江山人的心里,就算有一天大家都老了,也还是会想起曾经的这种味道!老字号,存在即有意义。

作者:   编辑:汪碧莹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