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城电动汽车充电桩提前布局,年底全市将有2000充电桩

2017-06-03 16:08:56  来源: 掌上衢州客户端  

  近日,市民郑先生向本报记者反映,衢州市区多地电动汽车充电桩投入使用,但使用率并不高,并且专用车位都被其它非电动车辆占用。记者调查了解到,因为目前我市电动汽车保有量不多,充电桩使用率确实不高。但电动汽车时代终会到来,充电桩已在提前布局。

  现象:充电桩使用率不高

  6月2日上午10点左右,过了上班高峰期,记者来到西区广电大楼、市人大办公楼停车区域的南侧,在这里找到了一处电动汽车充电站。8个迷你型交流电充电桩安置在绿化带内,对应的8个停车位上,停满了汽车,但没有一辆是电动汽车。记者在此地观察了半个小时,看到这8个车位不时有车辆开走有车辆停入,但没有一辆车使用充电桩。

  在附近单位上班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在她印象中,这几个充电桩是去年年底前后安装好并投入使用的。按理说装了充电桩,这几个车位就应该归电动汽车使用。但这一区域的停车位太少,市民也就将此当作普通车位来停放,“电动汽车外观上跟一般的汽车没多大差别,也有可能停着的确实是电动汽车,只是人家不需要充电。”黄女士猜测。

  随后,记者又来到西区行政服务中心西侧的停车场,看到的情况类似。充电桩两侧二十余个车位均被停满,但没有一辆车子使用充电桩。在附近标有电动汽车充电站字样的牌子旁,记者还看到了一块标注着安全警示、收费标准的牌子。这块牌子上,用显著字样标注着:电动汽车专用车位,其它车辆请勿占用。

  聚焦:电动汽车市场慢速启动

  电动汽车的衢州市场销售情况如何?记者咨询了衢州销售江铃纯电动汽车的经销商孙经理。孙经理说,他一直从事汽车行业,从各个渠道了解到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今后的主流。看准商机,去年6月,他开了一家电动汽车4S店。

  “各方面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电池,使用寿命能达到10年左右,和一般的燃油车差不多。”孙经理介绍,他所销售的电动汽车有三款,车型为一般的家用轿车,到目前为止共售出八十多辆。国家补贴后,购车人自己只需出3.8万元到6.5万元不等。据计算,电动汽车每公里费用只需5分钱,同时由于没有发动机,养护维修等方面也更具优势。“这个销售成绩,受到公共充电桩不足、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但市场前景很不错。”

  使用电动汽车快两年的郑先生称,电动汽车和一般的车开起来没有大的差别。“买车的时候厂家会配送一个小型充电桩,充电问题一般自己可以解决。”郑先生说,如果只是平时上班用车,不出远门,基本用不到公共充电桩。虽然他早就办理了充值卡,但到目前为止只使用过两三次。不过他也表示:“公共充电桩有总比没有好,像电瓶车没电了,还可以拉回家或者找个地方快充,电动汽车没电了就麻烦了。”

  除了市民自行购买使用的电动汽车,记者还了解到,去年5月开始,以分时共享、绿色出行为主要标志的EVCARD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出现在江山市内。经过一年的发展,原本为了打通景区与旅游集散地之间“最后一公里”而打造的电动汽车项目,成了当地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据4月份统计数据,该项目总体注册用户数量达到1.5万人,其中江山本地用户占90%。

  展望:充电桩建设将加快推进

  就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使用情况,浙江辉博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29日,市区首批电动汽车充电桩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已建有83个充电站共966个充电桩,其中衢州城区有9个充电站共160个充电桩。充电桩分为快充桩和慢充桩两种不同类型。快充桩用的是直流电,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基本充满,慢充桩用的是交流电,一次充满需要8—10个小时。使用充电桩需要办理充值卡,截至5月底,所有投入运行的充电桩充电次数共计39503次,123位市民办理了充值卡。

  据了解,目前全市电动汽车总数470辆,最早注册登记的电动汽车是在2012年6月7日。今年,电力部门将进一步加快充电桩建设,预计在全市范围内再建1000个。这也意味着,等到年底,衢州城区平均方圆1.5公里就有一处充电桩。而且很多旅游景区也有分布,市民开电动汽车出行再也不用担心车子开不回来了。

  而就目前出现的电动汽车充电车位被普通私家车占用现象,电力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动汽车增多后,这一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作者:   编辑:汪碧莹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