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家住衢江区廿里镇的小王夫妇在衢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监护中心门口焦急地等待着。这一天,距离他们的孩子出生刚好一个月。当医生抱着宝宝走出新生儿监护中心,告诉他们,宝宝可以回家过满月时,小王夫妇喜极而泣。
经过近1个月的抢救、治疗,这个幸运的宝宝终于可以回家啦!医院供图
刚出生的宝宝挣扎在死亡线上
“这么长时间终于见到宝宝了,还好当时没放弃!”小王激动地对妻子月月说。他们夫妇的激动不是没道理,要知道在一个月前,这个宝宝还在死亡线上挣扎,医生说孩子活下来的概率连1%都不到。宝宝能在一个月后康复出院,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月月怀孕33周,因胎膜早破到市妇保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发现,月月的胎膜已经破裂62个小时,已有感染症状产生。为保住腹中胎儿,产科立即安排月月顺产。出生过程相对顺利,但宝宝的情况却不那么乐观。
据新生儿科主任甘景立介绍,由于感染并早产的关系,宝宝出生时口吐白沫,严重缺氧,全身发绀,对氧气的需求量不断增高,还伴有频繁的呼吸暂停现象。宝宝情况十分危急,医院当即下了病危通知书。
48小时不间断进行人工复苏
“宝宝能活下来的概率1%都不到,要征求家属的意见。”甘景立把宝宝的情况如实告诉了小王夫妇,小王一家商量后,只说了这一句:“救,就算1%的希望都不到,也要全力救救看。”
“家属不放弃,我们没理由放弃,即使1%的希望都不到,我们也要拿出100%的努力去争取。”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随即对这位高危宝宝,展开了全力抢救。
然而,抢救又谈何容易?据了解,由于需氧量已高达100%,宝宝无法自主呼吸,使用高频呼吸机,过高的参数也难以维持。幸运的是,通过气囊挤压人工通气基本能维持宝宝的生命体征,在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不间断地用手捏气囊,保障宝宝的呼吸。
“两手臂保持浮空,一手扶气囊,一手捏,控制手指的力量,保持力道均匀和应有的强度,同时监测宝宝的呼吸,碰到氧饱和度下降时,要加快频率。”新生儿科护士长汪月华坦言,虽然手捏气囊听着简单,但做起来相当累,一个人能连续捏5分钟就很不错了。
“我来吧,你去休息。”“换我了,我来继续。”……新生儿科的医务人员轮番上阵,每5分钟换一次人,来保障宝宝的呼吸。从白天捏到晚上,又从晚上捏到白天,如此不间断48小时后,大家终于看到了希望!
你不言放弃,我们永不放弃
据了解,为“对付”这个高危儿,新生儿科比平时额外增加了4名医生,两天两夜下来,新生儿监护中心里全体22位医护人员都参与了抢救。管床医生周建勋第二天下了夜班也没回家,继续在医院参与抢救。
好在这位高危宝宝并没有让医护人员的努力白费,48小时后,奇迹出现了!宝宝的氧饱和度可以维持,用呼吸机维持的时间越来越长。这意味着不再需要医护人员手捏气囊了,医护人员可以稍稍喘口气了。
度过了最危险的48小时,宝宝的情况日趋好转。呼吸稳定后,医务人员又给予一系列抗炎对症治疗和静脉营养。治疗二十多天后,宝宝吃奶及各项反应都良好,终于可以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了。
“你不言放弃,我们永不放弃!”在市妇保院的微信群“妇幼正能量”里,大家纷纷为新生儿科和这位争气的宝宝点赞。
据了解,自从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孕产妇尤其是高龄高危产妇人数激增。由高龄高危产妇带来的早产儿人数也明显增多,衢州市妇保院新生儿科住院人数增加了20%,三分之一是早产儿。正是因为有着“你不言放弃,我们永不放弃”的理念,新生儿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