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廿八都腔的明清底色

2018-04-21 09:40:00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通讯员 毛志高

  最近读《红楼梦》,偶然发现个别词汇与廿八都腔是一致的,当然与江山腔江西腔也一致。于是好奇,开始留意,继而发现不止一两个,而且有些是非常独特的廿八都词汇。

  下面举几个典型例子

  ▼▼▼

  仵(wǔ)作

  旧时廿八都人称一个男子强悍野蛮、胆大生猛为“仵作”或者“仵作鬼”。这个词我在江山腔中似乎没怎么听人说过。

  查《古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均有“仵作”一词,意为“古时官府中检验死伤的差役。也称以殡葬为职业的人。”相当于今天的敛葬师或法医。

  《红楼梦》44回:

  “贾琏一径出来,和林之孝来商议,着人去作好作歹,许了二百两发送才罢。贾琏生恐有变,又命人去和王子腾说,将番役仵作人等叫了几名来,帮着办丧事。”

  《红楼梦》86回:

  “知县假作声势,要打要夹,薛蟠一口咬定。知县叫仵作将前日尸场填写伤痕据实报来。仵作禀报说:“前日验得张三尸身无伤,惟囟门有磁器伤长一寸七分,深五分,皮开,囟门骨脆裂破三分。实系磕碰伤。”

  从语境看,“仵作”的意义与词典解释是一致的。廿八都人称“仵作”不是称其职业,而是称其职业人的特征。

  廿八都人为什么熟稔“仵作”一词?我估计与廿八都清代曾经设过浙闽枫岭营有关,枫岭营衙门就设在廿八都浔里村,它是一个军事机关,应该也负责廿八都的管治,估计当时应该设有“仵作”这样的差役。

  齐整

  廿八都人称男女长得好看、漂亮为“齐整”,也叫“老赟”。“老赟”这个词江山腔也有,但“齐整”这个词间隔数十里的江山腔里是没有的,它只属于廿八都腔。

  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齐整”只有整齐的意思,没有“漂亮”的意思,是廿八都人把它活用了。

  但“齐整”在《红楼梦》里却有“好看、漂亮”的意思。

  如56回:

  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

  也是这一回,还有:

  贾母笑道:“那有这样巧事?大家子孩子们再养的娇嫩,除了脸上有残疾十分黑丑的,大概看去都是一样的齐整。这也没有什么怪处。”

  贾母这里讲的“齐整”,一个是夸甄宝玉,一个是夸贾宝玉。这两个人当然称得上“齐整”的,这用法与廿八都人的用法完全一致。

  65回还有:

  贾琏笑道:"人人都说我们那夜叉婆齐整……”

  我估计两个原因:一是廿八都当时盛行清代官话,后来又保留了下来,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二是廿八都读书人从《红楼梦》里拿来使用。个人认为第一种可能性大。

  戴炭篓

  廿八都腔里有个广泛使用的词,叫“戴炭篓”或者“戴小竿岭炭篓”,意思是给人戴高帽子,恭维他。

  这个词条《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海》里均没有。我一直以为这个词是廿八都自产的……

  不想《红楼梦》第61回出现了:

  凤姐儿道:“虽如此说,但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情。别人再求求他去,他又搁不住人两句好话,给他个炭篓子戴上,什么事他不应承。”

  晚晴文学名著《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他原是最坏不过的,看见陶子尧官派薰天,官腔十足,晓得是喜欢拍马屁,戴炭篓子的一流人。”

  足见,“戴炭篓”是清代俗语,《红楼梦》采用了,廿八都人也将其保留下来了,而现当代语言工作者却没有注意到它,故未录入词典。从这个意义上讲,廿八都人的语感不俗。

  旧年

  廿八都人至今称去年为“旧年”,而且读音与普通话一致。这个词江山腔也有,它在吴方言区和赣方言区都存在。《红楼梦》中多处出现:

  第31回:

  宝钗一旁笑道:“姨娘不知道,他穿衣裳还更爱穿别人的衣裳。可记得旧年三四月里,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

  第36回:

  凤姐忙笑道:“姨娘们的丫头,月例原是人各一吊。从旧年他们外头商议的,姨娘们每位的丫头分例减半,人各五百钱,每位两个丫头,所以短了一吊钱。

  第77回:

  宝玉既答不管怎样,袭人只得还依旧年之例,遂仍将自己铺盖搬来设于床外。宝玉发了一晚上呆。

  另外,还有“尅毒”“仔细”“打个花胡哨”“连头搭尾”“滚水”"雅得紧"(廿八都腔常讲"冷得紧""好得紧")等,也是廿八都人的词语。

  廿八都腔在当地为被称为“正字”,是相对于方言而言的一种规范书写和读音,据说是清代雍正年间推广的官方语言。清代顾炎武就提及“正字”一词,鲁迅也提及“正字”一词,说明清代以来一直有“正字”一说。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此地与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广丰、福建西北部浦城等地,属于吴方言区,言语相近,廿八都处在这个区域内。且他生活于清康雍乾年间,与廿八都兴盛期同步。廿八都相对封闭边远的位置,又使历史语汇相对稳定。故廿八都腔调词汇与《红楼梦》中接近,也不奇怪。

  如此可以认为,廿八都腔的底色是明清话语。也许在明清小说中还可得到更多印证。

作者:通讯员 毛志高   编辑:汪碧莹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