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7日讯记者江帆通讯员胡文佳) 为一个湖,立一部法,这是衢州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
江山港、常山港、衢江、乌溪江奔流涌动,越过青山重湾,交汇于衢州城区,聚成信安湖。冬去春来,人群渐聚居于信安湖畔,依水而居的生产生活,带动起衢州水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湖水渐渐不堪生态重负。
今年3月1日,《衢州市信安湖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成为继西湖、南湖之后,被提升到地方性法规的高度进行保护的我省又一个湖泊。
“西湖、南湖的立法都更侧重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保护,而信安湖的立法则更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朱雪清说。从保护信安湖开始,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再次拉高标杆。
新与旧直面时代的挑战
信安湖为闽浙赣三省水路运输要塞,曾经百舸千帆竞风流,水光潋滟里,含着半个衢州城繁华。
从信安湖的水中可以望得见衢州的发展。明清时,信安湖上通下达的水路优势滋养起了衢州社会经济的半壁江山;上世纪,岸上粗放型的发展带来生态困境,信安湖渐渐浑浊;近年来,理念的觉醒又让一江清水重回衢城。
在这样的发展轨迹上,回望信安湖的立法,意义更为深远。衢州市环保局局长夏汝红在做《衢州市信安湖保护条例(草案)》起草说明时指出:在信安湖流域,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农业畜禽养殖污染为主的三大污染源共存,威胁着信安湖的水质,信安湖的保护、开发、利用面临新的问题和难点。2008年出台实施的《衢州市信安湖管理暂行办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距衢州城200多公里的杭州,以钱塘江为中心轴,“拥江发展”已成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在衢州未来发展的蓝图上,拥“江”发展同样已是一种新态势,是一个城市未来的主引擎。
信安湖以东,是人群聚集的老城区。截污纳管、老旧小区改造,这里的人们更新了生活方式,开始思考怎样的发展才不会重走曾经的旧路。信安湖以西,是正在崛起的新城,建筑林立、产业聚集,正在用茁壮新生的发展实践着未来。两岸共同的思考,也正是《衢州市信安湖保护条例》诞生的意义。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衢州城市发展要走一条绿色之路,而信安湖保护正是其中不可突破的重要防线。
近年来,经历流域综合治理后,绿荫夹道、鸥鹭翔集的信安湖成为了衢州城中最璀璨的明珠,更晋升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治水初见成效,信安湖成为游人纷沓而至的景点。“信安湖变美了,保护的重点也自然会发生改变。”信安湖管理处处长陶红平说,在为信安湖专门制定保护条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起草过程中,衢州考察、借鉴了省内省外多地的水环境保护立法经验,并多次召开起草工作会议,听取部门和专家意见、建议,逐条讨论修改《条例(草案)》,先后共对《条例(草案)》进行了130余次小修改,8次大修改,最终形成送审稿。
最终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条例》,共二十八条,重点对信安湖保护范围,保护管理机制,保护规划编制,水上经营活动,禁止河道采砂,设立禁止游泳区域,禁止炸鱼、毒鱼、电鱼等作了具体规定。2017年11月30日,《衢州市信安湖保护条例》获浙江省人大批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