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到山水开化来一场寻根探源之旅

2017-11-24 15:13:38  来源: 开化发布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画意境往往是人们对美丽乡村最深的印记和向往。一直以来,开化县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从未止步。在不久前的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成功摘取第二批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的“桂冠”。即日起,开化发布推出专栏,带你一览开化6条美丽乡村精品线,领略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不同风采。

  “寻根探源山水线全长45公里,从开化县城至钱江源景区,以‘水岸、休闲、崇文、寻源’为特色。”我们跟随县农办工作人员林欢来到了沿途的桃溪、下淤、姚家、姚家源、霞山、龙门等村庄。

  正值初冬,雨后的开化空气分外清新,容颜也格外靓丽。我们沿着205国道驱车直行,来到了芹阳办事处的桃溪村。远远的青山红叶与近处的白墙黛瓦、黄色银杏、绿色罗汉松以及神仙潭里拱桥倒映中的鱼儿畅游,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近几年,我们村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农趣庭院、浙派民居、耕读小苑建设等工作,村庄面貌一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住得也越来越舒心了。”正在洗菜的村民陈春兰笑呵呵地说,桃溪村现在已是远近闻名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远离喧嚣、青山环抑,幽篁满目。其实像桃溪村这样移步换景、生态宜居的乡村在我县还有很多呢。”林欢带我们参观了桃溪村的竹林小木屋——“悠然小筑”后相告,在寻根探源山水线上,有些村治水造景、办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也日渐兴旺起来。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距县城6.5公里,风景怡人的下淤村。村支书叶志廷说,近年来,下淤村通过中心村、精品村、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日益提升。而村容村貌的改变,也有了更好的接待条件,仅去年村里就接待游客35万人次。

  叶志廷介绍,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2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25万元,全靠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房屋租金和物业收入。如今,下淤村拥有32家农家乐,每天最多可以满足1500名游客的餐饮需求。“以前村里条件不好,村里人都去外面打工,现在都回来了。”叶志廷相告,如今,960多名村民当中,有200余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万元。

  “烧烤、农家乐、游乐项目等让下淤村的旅游蛋糕越做越大,也为我县其他村带来了发展启示。”林欢相告,像音坑乡姚家村特色民宿“红窑里”就是砖瓦窑变身精致客房,窑洞里开起怀旧餐厅;马金镇姚家源村治水与造景结合,“河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村在画中”的人居环境,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体验美好旧时光,游水、戏水、亲水……另外,马金镇在加强高跷竹马、扛灯、宫灯等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地方旅游,也促进了地方乡风文明建设。

  一路停停看看,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齐溪镇龙门村。该村大部分农家乐依山沿溪而建,环境优美,静听松涛声声,水流潺潺。

  在龙门客栈地字号31号,老板兼大厨汪美女跟记者聊了起来。“这几年村里旅游产业发展快,家家生活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像我家三四年前还是木屋子,可是现在已经住进了50多万元造起来的小洋楼。每年除了来吃饭的客人,避暑养生的客人也很多,夏天家里准备的5个标间常常住满。”

  为了发展旅游,龙门村专门成立了九溪龙门旅游开发公司,对全村的民宿进行统一分配、统一定价、统一经营,将民宿产业做到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开创了村集体、村民和市场主体共建共享的新格局。2014年,龙门村推行了“1+X”户结户,共致富的运营模式,就是在民宿经营中,1个民宿主体和本村种养农户结对,推广户帮户,共致富,努力实现“户户有活干,人人有收入”,不落下任何一个困难群众。这一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三丰收。

  目前,龙门村全村53家民宿已与村内161家农户结对,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据了解,2016年,龙门村吸引游客8万多人次,旅游创收6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6万,村集体实现收入60.4万。龙门村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清溪环抱书楼东,两岸依依杨柳风。”“九溪龙门太极村,江南土楼黄金屋。”念叨着从村民口中得来的几句话,我们在这条寻根探源山水线上也看到了十九大报告中描绘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图画。

作者:   编辑:刘奕琦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