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线”串起城市美景 衢州市新建慢行绿道约382.9公里

2017-11-14 13:01:00  来源: 人民网  

  第一届“浙江最美绿道”名单近日出炉,共评选出城镇型和郊野型绿道各10条,其中衢州市的衢州环信安湖绿道、衢州乌溪江绿道、常山东明湖绿道和开化百里黄金水岸线滨水绿道(华埠段)等4条绿道入围。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休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从2012年开始,全市逐步将绿道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目前,衢州市新建慢行绿道约382.9公里,其中市本级建成绿道约175.1公里,各县(市)建成绿道约207.8公里,绿道已然成为串起衢州主城区各区块的生态链条。

  绿道成网,串联城市山水人文

  秋日的信安湖,绿荫簇拥、水光潋滟,西区的绿道上,不时有市民或散步、或骑行。

  “这几年可以走路的地方多起来了。”市民杨小姐是一名夜跑爱好者,她说,随着城市的进步,家门口的公园、游步道持续增加,她现在可以沿着西区的市民公园、景观桥、老城区的水亭门遗址公园跑上一圈,沿路可以欣赏信安湖、水亭门城墙等美景。

  美景连成线并非偶然。衢州市曾制定《衢州市绿道网专项规划》,规划设计范围为衢州市中心城区,立意为“衢山衢水十连环,信安湖景串田园”,打造一条以“溪、江、山、园”为自然特色,以传统文化为意境,以现代风貌为韵意,以“十环十景十二品”为品牌形象的精品绿道,打造衢州的“核心绿带”、“绿道体验带”、“绿道典型示范带”、“自行车滨水游线”。信安阁、水亭门、小西门、府山公园等主城区大部分景观被串进了以滨江休闲、古城风光等不同主题的绿道。

  根据城市山、水、文、遗的丰富条件,衢州市以衢江、常山港、江山港等河流为骨架,串联市区范围内的森林、湿地、山地等自然要素;以信安湖为核心,结合市区公园、历史古迹等,将自然生态引入城市核心区,并通过滨水绿地、林荫道路将山水资源、城市公共绿地、历史景点以及城市生活区串联为一体。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各级绿道的职能和特点,衢州市在落实社区绿道5分钟可达,城乡绿道20分钟可达,省级绿道30分钟到45分钟可达的建设目标。根据绿道所处位置和具体建设要求,将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乡野型绿道、山地型绿道三种类型进行分类引导。

  全面推进,绿道改变城市生活

  今年,衢州市涌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绿道热”。在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衢州市各县(市、区)共组织逾2000人开展了绿道骑行活动。4月份,衢州市举行“畅想信安·寻美绿道”2017衢州第二届万人健步公益活动,近万人加入到健步活动中,让市民充分体验了绿道之魅、城市之美;5月份,常山县举办2017“环浙”自行车挑战赛第二届环常山骑行大会,利用建成的绿道,结合乡村公路串联赛道,向公众充分展现了常山县沿途丰富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名胜。

  绿道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环境和生活,而今,它已经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开化县在实施省级绿道7号线支线——百里黄金水岸线绿道时,不仅将常山港、音坑、华埠等地串联,沿线还设置双茨古渡、逸雅阁、动漫园等节点,融汇华埠古埠头等水文化元素,初步形成具有开化“一县一带”百里水岸风情特色的景观风貌。柯城区的两溪(石梁溪、妙源溪)绿道,是衢州市在对两溪开展“五水共治”水体整治工作中,创新生态化治理模式,修建的融入原有城市公园的滨水绿道,贯通沿线风景资源,展现了当地乡村特色。

  绿道不仅可看可休闲,还能带来众多效益。衢州市的绿道网与旅游景观相结合,将乡村、景区、民宿、农庄联结成片,提升旅游环境容量,间接带动当地一、三产业的发展。江山市坛石镇骑行道全长20公里,包含4条骑行路线,有机结合坛石镇现有乡村道路,串联各个景点,沿线开发农家乐和民宿,配套美丽乡村和集镇建设,成为江山市努力打造美丽幸福乡村建设示范点的一条生态长廊,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未来城市绿道将如何打造?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衢州市在绿道建设中遵循“低碳生态、以人为本”的原则,融入“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理念,使用彩色沥青、木栈道、石材路面等多种建设形式和材料,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像西区鹿鸣公园绿道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和木栈道建设,依鹿鸣山势而建,与鹿鸣公园和石梁溪无缝对接,体现绿道建设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绿道布局上,衢州市积极推动社区绿道便民化,注重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市区绿道网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绿道指示性、引导性等公共服务功能,使绿道真正融入市民生活。目前,市区范围内以环信安湖绿道为核心的生态绿道慢行系统已基本建成,并科学设置休闲驿站、移动公厕、信息二维码等配套设施,真正做到城市绿道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作者:   编辑:祝旖波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