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末是一脉相承
太末或大末之名确指衢州之地无疑。古汉语,“太”同“大”,二者亦不需辨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灭楚,平定江南,于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今衢州属会稽郡之太末县。也就是说,太末究竟何来,不过是讨论“姑蔑”与“姑末”之差异,便转而为上节之问题,此不赘述,虽无定论,然太末之名定,与“姑蔑”、“姑末”何者一脉相承,待考。总之,不论是“姑末”、“姑蔑”、“姑妹”,简化为太末,皆可说通。
三、从新安到信安
《衢县志》载,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衢州之地的新安之名源于何处,暂缺资料证明。但是查历史地理典籍可得,弘农与徽州皆曾有属地名为新安。弘农新安置县于秦时,取“新治安宁”之意。徽州的新安来源于徽州古称,一说镇压山越起义后以图“新立安定”,另一说因今徽州祁门县境有山曰新安山而得名。新安,“新治安宁”、“新立安定”是取其嘉名之意,东汉时分太末置新安县,是否也是此意?不同的是,弘农与古代衢州地区的新安县都属县一级别,而古徽州的新安属郡一级别。位于今淳安,新安江一带的始新县也在隋开皇九年(589)更名新安县。
新安之名竟然如此受“欢迎”。由此可见,在唐代之前,各地地名重复者甚多。钱穆曾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大赞“两汉吏治”,向往地方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隋唐之前的多地地名重复,正反映出了其时中央集权还不甚强。
信安之名在全国亦有多地曾用。举一例,如《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一书中收录了临淄出土的西汉“西安丞印”、“信安乡印”,汉代全国地名重复之多,可见一斑。
家乡的信安之名自西晋始。因境内有信安溪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瀫水,又名信安江、信安溪、衢港、西溪。这信安溪便是后世人称之衢江。信安更名,因水得名。新安更名信安,依我推测,或许也与二者读音相近有关。那么如此看来,新安之名已颇得认可,方有更名而仍顾及读音之事。故虽然衢州之新安源于何处,暂缺确凿资料表明,但姑且可以推断,新安之名在此地使用,或官方或民间,时间不短,影响深远。
隋开皇九年(589)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县入新安县。同年,太末县建制撤销。其地分属信安、金华二县,属婺州。自此,新安之名便随着新安江,流淌在信安之北。我们的信安溪,浙江南源。新安江,浙江北源。信安溪下兰江与新安江相会于富春。你的名字,从新安变作信安。
四、衢之名:千呼万唤始出来
唐武德四年(621),分婺州于信安置衢州。衢州之名由此起。
关于衢州名衢的缘起,一般有两种说法。《大明一统志》载:“衢州之地,以路通三越因”。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水网交错,故曰三衢。此为“因交通为名”说。《舆地广记》则云:“自隋以前地理与婺州同。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析婺州之信安置衢州,以州西三衢山为名”。这是“因山为名”说。
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因交通而名衢。
《说文》释衢:“四达谓之衢”。《楚词·天问》写道:“九交道之意”。《太玄经》也说:“衢周九路”。可见衢的字义就在于大路,交通要道。从实际上来看,古代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掣闽、粤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现代衢州亦处四省交界,北有皖,西为赣,南可入闽,东下浙江。故我认为衢州“因交通为名”或更准确。
作为“衢”的衢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有言:“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赋予了衢重要的军事地位。顾祖禹说:“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生动体现出衢州作为军事要地、交通要道的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