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姑蔑
《左传》云:“鲁哀公十三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一般认为,《左传》中的这段话是对“姑蔑国”最早的记载。然《路史》载,夫差次子名叫“姑蔑”,文中吴王孙弥庸也说“吾父之旗也”。故此处弥庸见姑蔑之旗,非姑蔑人所执之旗,是其父姑蔑之旗也。也就是说《左传》中的这段话只能说明姑蔑是一人名,而不能证明姑蔑是一国。
姑蔑,这个古老神秘的称呼,究竟是人名是国名?又或是族名?
《国语·越语上》记载:“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也就是说,姑蔑东临越国。此处,姑蔑是被作为一个国的名字。那么“姑蔑”从何而来?
有学者考证,姑蔑最初是族名,是商代君王武丁妃子妇好的后裔,商被周灭亡后,姑蔑人辗转南迁。关于这种说法,民国余绍宋的《龙游县志》记载过一个与之相关的龙游风俗:“正月初一日出行,如果遇到乙姓人的花灯,这年必定是万事如意、福寿安康”。为什么是乙姓人?《姓氏寻源》引《姓苑》记载:“殷汤字天乙,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姓乙或许与商人之后这一传说相吻合。然而传说风俗并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
与此“外来说”观点相似的还有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彭邦本先生的看法。其在《姑蔑国源流考述——上古族群迁徙、重组、融合的个案之一》一文中说:“姑蔑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不同的是他引用的是《春秋》:“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预注:“邾,今鲁国邹县也。蔑,姑蔑,鲁地。鲁国卞县南有姑城”。这就又提出了姑蔑原在鲁地一说。
钱穆先生在《古史地理论丛》中写道:“因念古代民族迁徙,以旧居之名名其新邑,此为古史每多异地同名最好一说明。”顾颉刚《“三监”人物及其疆地》也指出:“古代国名常随国君迁都而转移,则是一件显著的事实。”所以这里是否可以下这样一个小结论,综上所述,姑蔑一名为中原至此,为外来。我认为不妥。第一,传说故事不可作为确凿证据。第二,史料中提到的是蔑,姑蔑一说均为后人注解和衍生分析所得,并不可全信。
又有学者从训诂学角度出发,指出按清儒的因声求义,“姑末”、“姑蔑”、“姑妹”、“大末”或非同一地名: “末”与“蔑”两字差距极大,音亦不同。姑和大都读若DU而非DA,故可通用。大家可以按衢州方言,特别是龙游方言试试,或合此说。若按此“姑蔑乌有说”,姑蔑与浙西无关,此正秦之不置大蔑县而设大末县之原因。当文献有歧义时,我们可以引入考古材料:现龙游有姑蔑子墓葬出土。可惜的是此春秋时期的棺侧板上写的是“末”而非“蔑”。那么,此断定为“姑蔑子”墓时便已默认姑蔑与姑末同为一地,也不能完全证明姑蔑就在浙西现衢州一带。而在云南发现姑蔑令的土墩墓。姑蔑令何许人也?在云南也有被称为姑蔑的存在。可惜由于种种限制,不能查到关于此云南墓葬的详细图片或文字资料,徒让姑蔑更扑朔迷离了一些。
况且,主要文献也有伪书或错讹。《国语》、《逸周书》、《路史》、《越绝书》,均为后出。那么,由此看来,姑蔑之名是否确指古衢州还未能下其定论。惜乎,不能考订吾家乡的第一个名字。何谓姑蔑,当有心者共追之。《左传》等古代中原历史文献记载南方的浙江或太湖流域时,其地名、人名、历史错乱很多,要梳理清晰还需要文物考古的支持。希望日后有更明确的考古实物。
考据辨析需要大量的资料,不能轻易下结论,开始我并不曾想到光是姑蔑之名便如此难考,限于学力、资料的限制,我还不能做出结论。总之,主流的观点认为姑蔑为衢州古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