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采完后,倒是感觉更轻松一点。现在稍微有点腰酸,食欲不好。”上月30日,记者见到了已经回到家中的王立。两天前,王立在省中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同时,也为远方正在等待治疗的那位白血病患者,带去了新生的希望。
给生命一个希望
“提取的时候,一个胳膊出血,一个胳膊回血,在病床上躺6个小时不能动,最后一次性提取了286毫升干细胞。”王立告诉记者,在相匹配的捐献者中,一般会优先挑选体重较重的男性。“其实27日晚上,血常规检查时血液里的白细胞数量已经适合采集了。但对方的体重是78公斤,比我重了18公斤,开始怕一次采集不够,一直等到28日,还好最后数量够了。”
据了解,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量极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药物动员之后,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以满足移植需要。
从上月24日开始,王立早晚都要打一次动员剂,“就像得了重感冒一样,从脖子到腰部都酸痛,还伴有头晕,也吃不下东西。”回忆起打动员剂的那几天,王立说:“这些都是打动员剂后的正常反应,让人感觉不是很好。但作为医生,我也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来说并不会造成健康损害,再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
因为是自愿捐献,双方的信息都不会公开,“我也是从来拿干细胞的医生那里了解到的,对方应该是云南人,1988年生的男性。”王立回忆,“不管怎样,只要对方能好好活下去就好。”
赴一场生命之缘
“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来说,能找到匹配的骨髓移植,概率很小,也算是生命之间的缘分。”王立说,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筛选通知,只是前两次可能条件不匹配,就不了了之。
在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中,尤其在患者的病情无法控制的时候,骨髓移植手术是很好的一种,但能找到匹配骨源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这次和我一起采干细胞的捐献者,有的已经入骨髓库十几年了,有的才半年,对于病人来说,如果没有相匹配的骨髓移植,不说需要大笔医疗费用,就是有钱也没用,只能等。”王立说。
2010年,王立进入衢化医院工作。2011年,因为当时的一个病人需要输血,他就和当时的科室主任去市里献血。也是这次献血,让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那个病人还是个小孩子,患的是髓母细胞瘤,可惜已经去世。我作为医生,平时遇到过很多患者,我了解他们的那种绝望以及对健康的渴望,所以这次捐献,我也只是在为一个生命做我所力所能及的事。”
今年32岁的王立,孩子才5个月大,直到准备去杭州的前两天,王立的家人才知道王立的这个决定,“做决定的最终还是我自己,当然也怕家人为我担心。”王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