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衢州频道 > 阳光校园 正文

“咆哮妈妈”让人很受伤

2017-01-05 13:34:42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郑惠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15日讯(浙江在线 通讯员 郑惠)如今,家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管教中,因为孩子不爱学习、打闹调皮等问题,惹得妈妈不开心,常常引起一场“咆哮教育”。虽然很多人信奉“不骂不成才,不管不成长”的教育观念,但是管教并不等于“管叫”,这种情绪化的教育方式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长吗?

  咆哮让孩子很受伤

  “上学后,妈妈变成了‘老虎’,我多希望妈妈能变温柔一些。”1月1日,上小学二年级的婷婷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新年的愿望。

  “妈妈总是冲我吼,‘你听没听我说话’、‘你长不长记性’,简直成了她的口头禅。”婷婷像模像样地学起妈妈冲她吼时的样子。“我现在都有点怕妈妈了,听写写错了会吼我,动作慢了会吼我,睡觉晚了也会吼我,觉得很委屈。”婷婷说,“我上小学前,妈妈很温柔;上了小学后,她就变成了会吃人的‘老虎’,我再也不喜欢她了。”

  像婷婷母亲一样,“咆哮妈妈”从古至今都不少见。“小时候妈妈冲我吼,这是家常便饭。”今年27岁的小磊已经成家,他说小时候爸爸在外地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妈妈管教他,“上小学的时候,我很粗心,算术经常算错,妈妈经常因为这事吼我,可她吼得越厉害,我就越不想认真做算术,如果她能换种沟通方式就好了。”时间长了,小磊觉得妈妈的咆哮基本失去了作用,“最初还有些害怕,身体会发抖,后来妈妈咆哮的次数多了,我就免疫了,还学会了和她顶嘴。”

  “我现在都结婚了,可我妈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吼我,我觉得她就这脾气。”小磊说,每次妈妈发脾气吼他,他就不说话,也不听她说话,让她发泄发泄,等她吼累了就好了。“所以,我找媳妇就找了个脾气好的,再也不想听别人冲自己吼了。”

  妈妈们表示很无奈

  婷婷的母亲王女士无意中翻到女儿的日记本,心里颤了一下。曾经她也是温柔的妈妈,和孩子一起玩耍,耐心地教孩子读书写字,可孩子上小学后,原来宽松的教育方式,因为升学压力变得严格。自己不知不觉加入了“咆哮妈妈”的队列,孩子调皮时,就会上演“河东狮吼”。

  “以前我走在路上,会碰到一些妈妈用江山话骂孩子,心想以后自己千万不能这样。”王女士说,自己工作很忙,回家还要做家务,有时和孩子说话,说过一遍她不听,然后就觉得自己被“点燃”了,开启了愤怒模式。

  “哈,我觉得我妈才是‘咆哮妈妈’。”在问及是否当“咆哮妈妈”时,已有两个孩子的小珍答道,小时候她一直和奶奶生活,10多岁时妈妈从外地回来,让她喊妈妈,她叫不出口。“试过几次后,我妈就没耐心了,开始冲我咆哮,说我是个哑巴。我长大后,对这事记忆犹新。”

  小珍说,因为成长环境有缺憾,她就想成为完美的妈妈,可是工作之余要带两个孩子,实在让她精疲力竭,有时也会冲孩子吼。“老大不想练琴,开始我会威胁说不带他出去玩,他就愣在那里动也不动。然后我就开始生气了,会凶他几句,可他仍然静坐在地上,我急了就开始骂。”小珍说,咆哮过后会反思,也会向孩子道歉,并做一些补偿。

  管教心态最重要

  孩子不听教,吼上几句,几乎是所有家长都有的状态。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和大叫,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显然非常严重。

  “孩子这样的心声触动了我,以后我会努力做到心平气和。”王女士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咆哮声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有易怒和不理智的特点,一些孩子会对妈妈产生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胆怯懦弱,不容易取得成功。心态最重要,当孩子犯错误时,要试着去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搞清楚这个错误或问题的前因后果,尽量不要情绪化地表达。不然孩子以后会有心理阴影,对母子关系也有影响。

  “我也不想发火,可是工作生活压力大,孩子又不听话,就会让你的心情不能平静。当然自己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戒吼’是家长要迈出的第一步。”小珍说,家长一吼,孩子一怕,表面上可能是顺从了,但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和孩子对话,情况特别恶劣的,要用严肃的态度,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能够学会调整自己行为、能控制和应对自己情绪的妈妈,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放心地去做自己。

  “其实,我觉得爸爸的角色也很重要,妈妈遇到问题时,可以试着和爸爸沟通一下,有时候爸爸理性教育孩子的方式,能弥补妈妈教育方法的不足。”小珍说。

作者: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郑惠   编辑: 周洋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