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8岁,是为了改变的努力奋斗
柳德宽:鲁能巴蜀中学老师,首届重庆市我最喜爱的班主任
最想对18岁的孩子说:成绩不好没关系,成年后就要对社会有责任感,有奋斗意识,坚决不能当啃老族
“年轻时候的梦想就是一定要抓住考大学的机会,走出农村,改变自我以及家庭的命运。”鲁能巴蜀中学的物理教师柳德宽是梁平人,今年51岁,执教29年。18岁那年,经过三次拼搏,柳德宽终以350分的高考成绩被当时的南充师院(现为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录取。
柳德宽的中学时期在梁平新盛中学度过,当时他是新盛中学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好学生。15岁高中毕业后,为缓解家庭经济困难,身为长子的柳德宽来到村里的小学担任民办教师,每月工资9块钱。
1977年9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当时高中的数学老师多次找到柳德宽,催他回去参加高考。
柳德宽的父母皆为农民,家中有4个孩子,因家境贫寒,衣服短一截是常事,饭桌上最常见的是水煮白菜,或米饭拌着猪油吃。当意识到高考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大山时,思量再三,柳德宽终于决定抓住考大学的机会,改变命运。
因为以前没有学过物理和化学,第一次参加高考时,柳德宽的成绩很狼狈。但是,不服气的柳德宽立即收拾起铺盖卷,回到学校自学物理和化学,接连重读了2年的高三。虽然第二次高考的分数依旧不佳,但距离大专线只有20分的进步让柳德宽看到了希望。1980年,柳德宽第三次参加高考,这一次他考了350分,比大专线高出20分,被当时的南充师院物理专业录取。
柳德宽回忆,为了早日实现大学梦,自己在课桌上贴了《西厢记》里的一句话,“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每次看书之前,我都会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柳德宽)
我的18岁,是面对选择的斩钉截铁
刘剑平:重庆八中老师,首届重庆市我最喜爱的班主任
最想对18岁的孩子说:对自己、父母、朋友以及社会要有责任心,始终抱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农村呆久了,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城里生活。”谈及18岁时的梦想,今年45岁、重庆八中的数学老师刘剑平仍记忆犹新。
刘剑平是长寿焦家乡人,母亲常年在家种地,父亲在纺织厂做销售。80年代,刘剑平家的经济条件在班级算中等偏上的水平。他回忆,如果父亲能拉一卡车的纺织线到南充的交易市场去销售,一赚就是上千元,“我回家看我妈拿起一把钱,数都数不过来。”
高中时期,刘剑平在长寿龙溪中学就读,成绩中等偏上,除了学习,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篮球。刘剑平回忆,18岁高二那年,做纺织生意的父亲曾提出让他跟着去卖纺织线,“父亲那时候的想法就是学习读书反正都是为了将来赚钱,还不如趁早跟他去南充做生意。”但父亲的提议被刘剑平一口否决,他坚持要考大学,而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考大学去城市里生活。
1985年,18岁的刘剑平正读高三,因为性格比较稳重,办事认真,班主任常鼓励他考“重庆三师(现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他记得,一次语文的半命题作文为假如我是___,认为老师只关注成绩拔尖和调皮学生的刘剑平写了一篇假如我是老师,呼吁老师多关注成绩中等的学生。
1986年,刘剑平第一次参加高考,因为物理成绩只考了31.5分,没能考上大学。落榜后的刘剑平没有放弃,第二年高考物理考了60.5分,总分为400多分,被渝州大学(现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专业录取。
昨日,刘剑平感慨,相对于现在18岁的学生,到城里生活的梦想已经不能称之为梦想。但无论是拥有什么样的梦想,都应该自信坚定地走下去。(刘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