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丨衢州两处古墓位列2018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2019-01-07 13:32:2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严粒粒

  1月6日下午5时,2018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在杭州揭晓。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群遗址、江山山崖尾遗址、湖州毘山遗址、衢州庙山尖土墩墓、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宁波奉化鄞县故城、临安区吴越国光孝明因寺(宋净土禅寺)遗址、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玉环玉城前塘垟宋代盐业遗址、宁波余姚巍星路窖藏10项考古项目榜上有名。

  【浙江新闻+】

  入选10大项目详情:

  临安区吴越国光孝明因寺(宋净土禅寺)遗址考古发掘

  △功臣塔区块文物遗存图

  光孝明因寺(净土禅寺)遗址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锦桥吴越街南侧,于2018年3月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经考古发掘,共发现吴越国至明清三组不同时期的建筑遗迹。

  第一组遗迹年代最早,属吴越国时期光孝明因寺和宋代改额的净土禅寺,包括一号殿址、二号殿址、东西廊基址和散水等。第二组遗迹为南宋时重建的净土禅寺,主要有回字形台基、穿廊和散水等。发掘中出土较多吴越国至宋代莲花纹瓦当、宝相花纹砖、脊兽、筒瓦、板瓦、抄手砚和越窑青瓷残片等。

  光孝明因寺遗址是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极为重要的吴越国寺庙遗址,净土禅寺遗址是反映宋代净土宗与禅宗变迁与融合的重要实物例证,对佛教考古、建筑考古和吴越国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奉化鄞县故城调查、勘探与试掘

  △城山一带数字高程模型图

  鄞县故城位于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行政村山厂自然村城山东南,为秦汉至隋初古鄞县治。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立项的“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计划”,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对其实施了调查、勘探、试掘和基础地理信息采集、解析,不仅正式确认了其具体位置和兴废年代,也基本探明了其分布范围和大体布局:城址周长约760米,面积约3.8万平方米,由夯土城墙及水系围合而成,城内外遗迹主要发现有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等。城墙修筑年代晚于古鄞县的设立,初步推断不早于东汉晚期至东吴时期。

  鄞县故城历史沿革清晰,功能布局明确,保存状况较好,其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东南地区汉六朝时期县级城邑的认识,对研究宁波地区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余姚巍星路窖藏发掘

  △高丽青瓷净瓶

  窖藏位于宁波市余姚城区巍星路。2018年7至8月,为配合余姚市政污水管网工程建设,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进行抢救发掘,发现南宋末年窖藏坑1处,出土各类精美文物31件(组)。窖藏坑埋藏较浅,规模较小,但器物堆积密集,种类丰富,包括青铜贯耳壶、熏炉、香炉,龙泉青瓷凤尾尊、双鱼洗,高丽青瓷净瓶,黑釉盏,漆盒,铁碾,铜钱等,其中铜钱多达14440枚,青铜器、龙泉青瓷器等品相精美,高丽青瓷净瓶更为国内外所罕见。窖藏成因推测系宋元之交战乱兵祸形成。

  巍星路窖藏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宁波地域历史时期窖藏考古的空白,反映了宋代金石学、礼制、金融、贸易和冶金工艺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为研究当时宁波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及“海上丝绸之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

  德清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群遗址考古发掘

  △中初鸣遗址台Ⅰ

  该项目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子项目。遗址位于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面积约7.5万平方米。2018年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发掘,揭露良渚文化土台1处,清理墓葬3座、灰坑11个、灰沟2条、井2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包括玉料、半成品、残件)等标本共1500余件,其中玉料、玉器半成品1300余件。

  中初鸣遗址与其西南1公里的杨墩遗址均为良渚文化晚期的制玉作坊,在其南部的田板埭遗址也采集到玉料,杨墩——中初鸣存在由数个加工作坊组成的制玉作坊群。

  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群面积大,年代明确,虽然产品种类单一,以玉锥形器、管等小件玉器为主,但生产规模大,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良渚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群遗址,对这一时期生产经济模式的研究,以及玉料来源、产品流通的人群和社会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江山山崖尾遗址考古发掘

  △发掘区航拍

  山崖尾遗址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现属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峡口镇合新村。遗址座落在一山前岗地上,海拔约179米,东邻江山港。2018年上半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揭露了一处好川文化聚落,清理墓葬59座,灰坑45座,另有少量商代遗存。

  发掘区内墓地与生活遗存均分为南、北两区,相间分布。墓葬北区13座,南区46座。绝大多数墓坑近方形,墓向基本呈东西向,西北—东南成排分布。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玉石器不多,少量觚等漆木器。陶器以鬶、杯、豆、罐、壶为主,另有少量釜、簋、盉、圈足盘、纺轮等。出现不少硬陶,主要为簋、罐、杯等。纹饰素面为主,主要的装饰手法是镂孔和弦纹,少量绳纹。生活区陶器面貌与墓葬中有较大差别,鼎足形式繁多,铲形足、侧装三角形足、侧扁足为主,其中以正面内凹、戳印及根部两侧施凹窝的铲形足为特色。

  山崖尾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生活区植物遗存的分析,将填补好川文化农业经济的空白。大量测年样品的获取,将明确好川文化的绝对年代位置。

  湖州毘山遗址考古发掘

  △2018年毘山遗址西南部发掘区航拍照

  毘山遗址位于太湖南岸的平原地带,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2013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主动性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新收获。特别是2017-2018年毘山南部农田的发掘,发现了商周时期的3组大体量建筑遗迹,皆由多组沟槽和若干柱洞组成,建造考究,沟槽底部多铺垫方木。另外还出土了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和“后马桥文化”的丰富遗物。这些新发现再次确认了毘山遗址在环太湖流域文化区的重要性,为研究毘山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衢州庙山尖土墩墓考古发掘

  △人字形墓室

  庙山尖土墩墓位于浙江省衢州市云溪乡棠陵邵村,经过4个月的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墓葬结构和丰富的随葬品两个方面。

  该墓为熟土堆筑的浅坑木室墓。浅坑由鹅卵石铺砌,墓室为两面坡的人字形木结构,分为前后两室,外铺木炭。该墓尽管多次被盗,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品,主要为青铜器、玉器,少量陶瓷器。根据随葬品造型纹饰特征和规格,推断该墓为西周早期越地贵族墓,墓主人为越国早期上层贵族。

  庙山尖土墩墓墓葬规模巨大,是迄今浙江省已发现的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土墩墓;人字形的木结构墓室为绍兴印山越王陵的人字形墓室结构找到了渊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大量随葬的青铜构件体现出显著的本土特色,为当地商周时期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料。

  经对庙山尖土墩墓周边土墩墓群的调查,判断该区域为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的分布区。

  庙山尖土墩墓的地理位置处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它的发现对早期越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跨省联合开展夏商周时期考古课题提供了契机。

  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

  △攒宫享殿与龟头屋全景

  宋六陵,为南宋时期历代帝陵所在,其中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七座后陵。自元初毁陵后,墓室及陵园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位次、规制遂混乱不明。为了更好地推动宋六陵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以来开展了长期的田野调查与勘探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基础信息。

  今年5月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8第149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启动了宋六陵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对象为已划定的“高宗陵”保护区,暂编为一号陵园。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配合此次工作。经过半年多的野外作业,基本确定了一号陵园的园墙范围和中轴线建筑布局,并探明了该皇陵墓穴的具体位置与规模。

  此次发掘,首先发现的是享殿与龟头屋基址。两遗迹南北相连,构成一凸字形结构,原夯土台基遭严重破坏,仅存底部。享殿居南侧,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7.5米、进深14米,前后分布4排12个大型磉墩,可确认为三开间格局。

  龟头屋遗迹位于享殿北侧居中位置,宽12.5米,向北凸出7米。墓室即位于龟头屋正下方,平面近方形,边长约9.5米,向南突入享殿殿基,墓圹边缘贴近享殿北侧柱网。土圹最西南端、临近大殿基址处,有一石板深嵌在圹壁内。该石板应为攒宫内墓壁残存的部分,即文献中所称的“石藏子”的外壁。通过钻探可知,现墓口至墓底最深处约2.5米,墓圹四壁下部仍保存相当数量的石板构件。

  门殿基址位于享殿基址正南方,尚保留有部分夯土台基。台基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亦为17.5米,进深10米,东西两端与南园墙相连接。殿基四周可见砖构回廊遗迹,保存状况较好。

  陵园的东、南、北三面围墙均已发现,其中东墙墙基保存完好,全长59米,墙体厚度1.3米,在夯土墙基两侧多处发现有外包砖结构。北墙和南墙的长度基本也为59米。因此,可以确认整座一号陵园的平面呈正方形。

  此次发掘以探明陵园的建筑遗迹为根本目标,期间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包括了迦陵频伽瓦饰、板瓦、筒瓦、各色莲花纹瓦当和火焰宝珠瓦饰等,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南宋攒宫陵园建筑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照宋代文献中关于攒宫的记载可知,南宋帝陵一遵北宋规制,每组帝陵均包含上宫、下宫两部分。其中上宫为帝陵“攒宫”的核心部分,亦即墓室石藏子所在,下宫则为日常祭祀及守陵人活动的场所。可以断言,通过2018年的工作,我们已完整揭示出了某帝陵上宫的全部主体建筑。这为今后宋六陵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更切实、具体地认识和保护南宋皇陵提供极其重要的一手资料。南宋皇陵作为中国历代帝陵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代表了宋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传承,它将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传统礼制、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宏大图景,亟待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去逐步发现、研究与保护。

  玉环玉城前塘垟宋代盐业遗址发掘

  △发掘区航拍

  2018年8月至11月,为配合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分校区工程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玉环市文广新局联合组队,对玉环市玉城街道前塘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宋代制盐作坊1处。

  本次发掘布方面积303㎡,实际发掘面积270㎡。发现方形盐灶、盐卤坑、石砌水池、坯料坑等迹象多处。出土陶支座、灶篦类烧土块、烧土支臂等制盐器具逾万件,另发现部分龙泉窑青瓷碗、芒口碗、黑釉盏、缸、铜钱、磨盘及砖瓦等各类文化遗物。本次发掘是我省继洞头九亩丘和宁波大榭遗址之后的又一次盐业考古工作,为宋代官方盐场布局、组织形式和工艺技术的探索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永嘉瓯北丁山汉六朝墓群发掘

  △丁山考古工地

  2018年5月至9月,为配合104国道温州西过境瓯江特大桥工程建设,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联合对瓯北街道丁山工地古墓群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共清理汉六朝墓59座,出土陶瓷器、铜器等各类器物200多件。墓葬多数选址于向阳的东、南坡,且大体呈三组排列。墓葬平面多呈刀形和长方形,少量凸字形墓。墓砖纪年有“咸康”、“咸和”、“宁康”等十余种。M13还出有6块画像砖。本次发掘是浙南地区近年来发现汉六朝墓群数量最多的一次,随葬品以青瓷器为主,另有金、银、铜、铁、玻璃等质地文物。数量多、品种丰富且不乏精品。其中,咸康二年(336)的M37出土的玻璃碗为波斯萨珊王朝产品,仅见于同时期高等级贵族大墓。

作者:记者 严粒粒   编辑:叶晓倩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