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的冬天是不胖不瘦的……

2018-12-16 11:03:00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通讯员 沈家农民

大约在冬季

一直坚信漫长的冬天是滋生文化的土壤。

北方农村冬闲长,东北干脆叫猫冬,所以北方农村的群众文化似要发达些。一个明证,央视《星光大道》红红火火好多年,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总觉得北方农民要多得多,出类拔萃如大衣哥、草帽姐等等。再就是历来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似乎反映的便是北方农村。再不然,北方那漫天飞舞的雪花,银装素裹的世界,对南方人来说,简直就是奢侈的文化盛宴了。

北方农村有戏,这些戏定然是孕育滋生蔓长于其深厚肥沃的冬季。

相对来说南方的冬天要稀薄瘦弱些,衢州的冬天恰是不胖不瘦的。不过尽管胖瘦不一,故乡的冬季,大抵应是游子最为深切的一个乡愁了。我喜欢冬天,尤其留恋着老家冬天那一抹抹的暖。

| 图片由作者提供

当然,如我辈所言“喜欢”往往带有深刻的功利烙印。小时候常年都得砍柴,且不说春天雨水多,那山上草木都长着嫩芽,有时割回来一担柴,母亲见了直嚷嚷:待会炒起来吃?夏天虽然草木葳蕤,但骄阳似火,爬山更似在烙铁上煎,何况常遭野蜂与蛇的侵扰。秋天短促得一晃而过,近乎忽略不计。只有冬天算是有点称心。草木经过一年的生长,越发旺盛,且“杂质”无不凋敝,满山干净利落的柴火,许多如映山红、六月雪之类的灌木,砍回来,几乎不用晒就可直接烧了。

冬天自然是冷的。旧时有乡谚:“辣椒当油炒,上山穿棉袄”。意思是农家炒菜,没有油那啥菜都没了滋味,没油但放些辣椒进去,便滋味丛生。个人理解,这越是山里越是西部,曾经越是穷苦的地方,越会吃辣,原因便是生活缺少油水,常常“辣椒当油炒”所养成的口味。老人家所言“越辣越革命”,估计应该是基于辣的穷苦本性。“上山穿棉袄”,风霜雪雨,无以御寒,那就爬山,尽管衣衫褴褛,穿得单薄,但一上山就如同穿了棉袄似的暖和。因此冬日里上山砍柴,没有寒冷一说,虽然天寒地冻,白茫茫的霜,加之此时满山油茶树开着洁白的茶花,天地间颇有银装素裹的意思;但上山砍柴,不一会就满头大汗了。砍好柴就拔一根“蓝衣泡”茎,抽了茎心,成了天然吸管,凑到一朵一朵茶花上吸着花蜜,一股清香甜爽,直抵心肺。抬望眼,就看到高高的茶花丛中,挂着“茶泡”——与茶花形状差不多,但有股胶质的暗白,有片状有包状的,这个果子清脆甘甜,味道极佳。吃腻了或口渴了,就寻着山沟山坳处的冰块冰凌,坐于山坡酥软的草丛上,沐浴暖阳,吮着冰块,别有一番滋味。寒风呼呼,宛如春风满面,惬意无限。小小少年,望着深邃湛蓝的天空,一阵惆怅,一时豪情,忍不住就对着莽莽群山嗷嗷呼喊——呼喊总归是首无字的歌。

| 图片由作者提供

旧时农家,老人不多孩子一大群,大人与小孩一年到头似乎就是各忙各的、各玩各的,只要小孩不捣蛋犯事,大人是极少管顾孩子的,即便一家子即便一日三餐,也很少平静地凑合在一块。就如鸡猫狗,虽然一个屋顶下却是各自忙乎着自己。唯有冬季里,农活轻了、少了、闲了,这时,就像归巢的鸟儿,不分大小就凑合在一块了。小孩们在堂前玩摔饺子(香烟壳折成的三角块)、跳绳踢毽、打火药枪等等,常常大人们就围在边上看,指指点点,评评说说,有时也参与进来。有了大人的参与,小孩玩得越发来劲。而大人们围着火炉,或坐于桌上玩牌喝茶,相互让着旱烟,彼此东拉西扯地闲聊说古,小孩也是乐得在桌子底下,一边在火盘里烤点豆子番薯什么的,一边“偷听”着大人们的闲扯。正是在这个漫长冬季里,大人小孩的玩乐,大人们的闲言碎语中,乡野孩子明白了许多成长的人事。

记忆中从前的农家,仿佛只有这个冬季才是过着生活,其余都是干活。有生活就必然会演绎出许多故事。当然即使冬季,一点活没有的时候,也是很少的。但冬季里的活,大多在场屋里的手工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在一块干活,那就更像一场场聚会唱戏了。比如捡茶籽——把晒干裂的油茶果挑出茶籽;掰玉米——从玉米芯上剥落下来;搓稻草绳子等等等。这些活相对轻,女人小孩也都加入。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一村的男女老幼凑一起,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无论谁家的那点丑事好事,都会被抖落出来,嘻嘻哈哈的调侃逗趣。大伙子兴致来了就当场比试着掰手腕、摔跤、翻跟斗;大姑娘小媳妇在起哄中,也即兴说上唱上一段。天色将晚,意犹未尽,不知哪个一声提议:打平伙!即刻云集响应。“打平伙”,就是家家,或者几家合伙吃餐饭。虽然只是几两“三白酒”(黄酒),一村人却演绎得轰轰烈烈了。

| 图片由作者提供

冬季无疑历来是农家喜事的集市,上梁、归屋、娶亲、嫁女……接二连三,乡亲迎着风雪像赶集似地喜气洋洋,汇集东家西家。每一桩喜事,酝酿——序幕——登场——高潮——尾声,一丝不苟又嬉闹欢腾,此起彼伏,余音绕梁。个中的喝彩、行令、哭唱、笑闹确是一幕幕人间活喜剧。单就从前人家嫁女的那个哭嫁,母女抱头痛哭,历数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长哭当歌,悲喜交集,欢喜里充满了感慨唏嘘,任是何等高明的演员也比不上的。野生野长的文化是何其蓬蓬勃勃啊。“原生态”这个词的流行,记得就是出自于青歌赛上一种“新”增的唱法。

20来年前,因为工作的缘故,每年一到冬季(尤其围绕元旦春节的两节),上上下下都要精心策划组织“三下乡”。对此心里老别扭,“送文化下乡”?乡下原本就不缺文化啊,这真不关乎什么俗文化雅文化了。禁不住就多次向领导建议,文化本就是个活体,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吧。领导不置可否。不过后来曾经有一段时间,全省“种文化”是如火如荼的。

|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记忆中的冬天总是从前的比眼前要寒冷。小时候读着课本上的旧社会,觉得那确实是非常的寒冷,而随着年龄不断长大,冬天是一年比一年不冷了。似乎都是暖冬,这让人们很有些无奈。于是每年一入冬,人们就巴望着快快地下一场雪,而且雪花总是早早地在朋友圈里飘洒着,人们就沉醉在朋友圈的冰天雪地里,然后四处打听并追逐哪儿哪儿的初雪。是的,生活早已日渐的文化化了。

|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但是,文化的生活化,也一直奔袭在途中。是时候了,文化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无需送不必种,因为冬天暖如春,正是江南好风景,雪花落时又逢君,冬季是生长文化的季节。不是么?有首歌就是这么唱的——问我何时回故里,我想大约在冬季。

作者:通讯员 沈家农民   编辑:祝旖波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