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人,客咥麻糍!

2018-11-16 15:52:11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通讯员 江勇

  客咥麻糍

  随着农历十月初十的临近,“客咥麻糍”已经成为江山“下路乡”人的一个阶段性流行语。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就是“去吃麻糍”。

  江山的母亲河须江,源于仙霞山脉。在海拔1500多米的大龙岗形成绢绢细流,然后以一条小溪状奔腾于峡口大峡谷的丛山峻岭,出峡口后河道渐宽,逶迤于江山的河谷平原,此后一路向北,经江山城区后继续北流,出境后汇入衢江,最后融入钱塘江。由于江山市域地势的南高北低,所以传统上以江山市城区为界,城区以北是须江的下游,所以被称为“下路乡”,城区以南称之为谓“上路乡”。

  所谓的“下路乡”,大致是指上余,四都,大陈以及双塔等乡镇街道的区域。

  “下路乡人”有个传统的节日,叫“麻糍节”。

  各村自定的“麻糍节”的日期不完全相同,大致从农历的九月二十二开始,至元旦之前,陆陆续续都有各村自定的麻糍节。而以定农历十月十这一天为“麻糍节”的村庄最多,所以,十月十几乎成为“麻糍节”的代名词。

  临近农历“十月十”,如果你没有接到“客咥麻糍”的邀请,说明你可能不是“下路乡”人,或者你在“下路乡”没有亲戚朋友,或者是你在“下路乡”的亲戚朋友眼中,不被重视或不太受欢迎......

  因为“麻糍节”是“下路乡”人的狂欢节,这一天,他们家家户户都以客人多为荣,以贵客多为傲,以客人少为耻。这是“好客江山”的一个缩影,这是“豪情江山”的一个名片,这也是一个亲情友情大展播的一个舞台。

  |麻糍节村口大桥上宾客云集 黄水福摄

  这天来的客人,是“下路乡”人心中的幸运神。这一天,该请的客人都要请来,不请自来的客人,也是尊客,甚至要饭的登门,也可以成为座上宾。

  这源于一个传说。

  传说,某年的麻糍节,有一个过路客人(“下路乡”人把路过本村的人叫做“过路客人”)看到一农妇在门前落泪,便问怎么啦?农妇答,家里穷,请不起客人,请的亲戚朋友都嫌弃她家贫而不愿意来吃麻糍,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自己家冷冷清清,因此难过。过路客人说,你不要难过,今天我就做你家的客人,不要鸡鸭肉鱼,只要粗菜淡饭,你吃什么我吃什么。第二年,农妇家就时来运转,丈夫外出做生意,竟然顺风顺水的发了财,从此过上了好生活。

  这就是在“麻糍节”里被神秘化了的客人。

  所以,当你受到“客咥麻糍”的邀请时,请务必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去一趟,因为你的参加可能会给主人带来好运,因为你的缺席,可能会给主人带来忧伤。

  这一天的客人,实际上是主人家的一次交际圈朋友圈的大展播。就象现代人晒微信刷浏览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某村有一个开拖拉机的村民。他因为开拖拉机,是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份人,他因为开拖拉机,结交了很多朋友,“麻糍节”这天,他家来了二十多桌的客人,还来了不少骑摩托车和开小车的朋友......第二年,村里换届选举,他马上高票当选村主任,走上了领导岗位。因为村民们认为他朋友多,门路广,有豪情,讲义气,有本领带领村民致富。

  |麻糍节村口停着的各式车辆 黄水福摄

  当然,现在麻糍节请客人也已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了。一般人请客大致控制在二至三桌的规模。重要的是比谁家门口停的小车数量有多少,有没有奔驰、宝马等豪车。还有就是比第二天悄悄传播的信息,比如说:“某局长,某书记或某市长什么的,昨天也在某人家吃麻糍呢!”

  可以说,在“麻糍节”好客的背后,还隐含着每个家庭软实力的大比拚。

  细究起来,“麻糍节”是从传统的“老佛节”演变过来的。

  以前每个村落都要建有社屋,或者叫社公殿。社屋内供着社公社母。这社公社母其实就是佛界中级别最低,最基层,但也最接地气的佛,相当于佛界里的村主任级别。这个佛尽管级别很低,但是他接地气,能为民办实事,他知道村中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负责保佑村民平安幸福,确保村民各家各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遇到重大事项,社公的法力难以庇佑之时,他还会逐级汇报至上一级或更高级别的佛,最后可以请观世音菩萨来解决问题。因此,社公社母是老百姓身边的保护神,得到村民的敬仰膜拜。

  |大陈乡大唐村供着的社公社母 江勇摄

  “老佛节”这一天,要举行迎老佛的仪式。村民们用轿子把社公的的塑像或雕像抬出来,四个男子汉负责抬社公走在中间,最前面是鸣锣开道,接着是手持纱灯、凉伞、龙虎旗的队伍,佛轿后面还有锣鼓班奏乐,还有一个或几个人手持老佛铳朝天鸣放。

  这老佛铳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土制猎枪,朝天鸣放时,猎枪内不放霰弹,只放火药,所以响声很大且不会伤人。现代被称为“礼炮”的东西,其实就老佛铳的改进版。

  迎社公的队伍要沿村里的主要道路绕行一周。经过村民的家门口时,村民会拿出红包打赏迎社公的队伍,同时也祈求社公保佑家人平安,好运连连。

  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麻糍,并且要邀请所有的亲朋好友来吃麻糍和喝酒吃饭。

  |打麻糍的景象 黄水福摄

  后来文化大革命了,社公社母的命被革掉了,塑像或雕像也被砸烂了,社公社母从此下岗,退出了人们的记忆。

  但是麻糍的味道很甜,亲情友情的味道很醇,举村狂欢的纷围很让人留恋......

  因此,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过得宽裕了,这时有人又想起了“老佛节”,但迎老佛也许还是不允许的。所以“下路乡”人把神圣的“老佛节”改为通俗易懂的“麻糍节”,省去了迎社公的复杂程序,直奔主题地说:“客咥麻糍!”。这一传统从此以创新的模式,得以传承和繁衍。

  按现代“互联网+”的思维,其实“麻糍节”的功能相当于一个社交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生着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有温馨的故事。

  某人的女儿谈了对象,父母不同意,女儿执拗地嫁了男朋友。父母在满腔愤怒中宣布与女儿女婿断绝一切关系。三年过去了,外甥已经会喊外公外婆了,父母亲的气也消了,女儿女婿也迫切地希望修好这割不断的亲情,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

  于是,在“麻糍节”临近时,邻居受女儿的母亲所托,带话给女儿:“你爸妈喊你客归咥麻糍(回家吃麻糍)呢!”女儿女婿听到这一声“客归咥麻糍”,立即泪如雨下......那天某人家请的客人特别多,众人见证了亲情的回归。那个场面很温馨,很感人,更重要的是选择这一天喊女儿女婿回家,大家都不失面子,场面不尴尬。

  |众人吃麻糍的场景 黄水福摄

  有感恩的故事。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的那年,某人还是村里的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小青年,那时的他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和理想,但却家贫如洗生活艰难。于是他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投身革命。去县城入伍的那天,这个年青人走出村庄的时候,他母亲在他口袋里放了两个熟鸡蛋,然后就流泪痛哭。年青人走到村口的时,遇到了年长他十多岁的邻居“石灰坛娘”,(以前村民称呼嫁过来的妇女,不称呼实名,往往以女人娘家的地名来代替,从石灰坛村嫁过来的妇女,就被村民称呼为“石灰坛娘”)。石灰坛娘塞给年青人五角钱,说你路上饿了,可以买几个麻饼充饥。那时的麻饼五分钱一个,五角钱可以买十个麻饼。年青人含泪收下了石灰坛娘的五角钱。然后年青人去了朝鲜,仗打完了,又继续在部队服役了十多年,后来退伍回老家江山,当了个某局的局长,最后退休回老家。此时的石灰坛娘已经变成“石灰坛奶奶”,她的儿子已经早早的离世,生活十分清苦。

  此后,每年的“麻糍节”,退休局长都要把邻居“石灰坛奶奶”请过来吃麻糍,并请上座喝酒吃饭,未了再塞给老人家几百元钱零碎使用。因为退休局长永远感恩当年的五角钱,因为这一天请老人家过来吃个饭,自然、方便、不矫情、不做作,因为这一天请“石灰坛奶奶”来吃饭,不伤她老人家的自尊,而且老人家也不方便拒绝。

  |品尝新打好的麻糍 何日森摄

  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麻糍节”里吃麻糍,其实是一个理由,重头戏是吃饭喝酒,并且主人要努力让客人喝高兴。最好的劝酒手段当然是行酒令猜拳。江山人猜拳喊的酒令是很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从一至十的数字,分别表达为:“一令高升,哥俩好,三声高叫,四大发财,五奎寿哪,六六顺啊,七子巧呀,八八仙哪,九马快呀,十福全啊”。猜拳的一个流行规则是胜者转圈。有父子同桌陪客人喝酒猜拳,当父亲转圈至与儿子对阵猜拳时,儿子经常喊:“哥俩好啊”!而每当此时,父亲往往都喊:“五奎五奎”。经常这样对喊多了,客人不解,问父亲,怎么你们俩猜拳时,儿子喊“哥俩好”时,父亲总是喊“五奎”应对呢?父亲答,我们是父子关系,他却说我们是“哥俩”,我不是“亏”了嘛,我不喊“我亏”怎么行呢!

  此事一时传为笑谈。

  当然,麻糍节里还有基层工作典型案例。

  |众人围观打麻糍的场景 何日森摄

  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要向农民征用土地。征用土地时,村里的大部份农民都签字同意了,可某人就是不同意而成了“钉子户”。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结果却换来了某人的更加深度对抗。后来某人甚至不让镇村干部进他的家门了,工作陷入了僵局。

  “麻糍节”到了,镇里的党委书记不请自到的到某人家“客咥麻糍”。按照“下路乡”人的规矩,这一天不管什么人来都是客人,不可以轰走客人或对客人不敬。所以某人见到镇里的大书记来,尽管心里不高兴,但还是要笑脸相迎。因为镇里的大书记也是很牛逼的官了,还必须上座。开始喝酒了,主人必须要想办法让客人喝高兴,于是开始了猜拳节目。

  猜拳也是一个纯技术活,而且是一个测试一个人脑子反应灵敏度和概括总结能力的项目。试想,猜拳时在伸出手指的一舜间,大约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猜拳人要作出至少六个判断:自己应该出几个手指?对方可能出几个手指?两者相加等于多少?可能对方估计到了自己要出几个手指了,是否变一下数字?而对方是否也会变一下数字?新情况下两者相加又是等于几?短短的不到一秒钟时间内,必须作出至少这六个判断,试想猜拳高手的脑子反应速度之快了。

  同时,猜拳高手的概括总结能力也是一流的。比如有人出三个手指的概率很高,高手必须很快捕捉到这个规律。比如有人变了五次数字以后,忍不住会出个“一”这个数字,这样的规律也必须很快的总结出来。

  和村民比较,镇书记的大脑当然是属于超强大脑了,反应很敏捷,概括总结能力也超强。于是乎主人很快就脸红耳赤,舌头打转,东歪西倒。酒喝高兴了就互相称兄道弟,然后就成为好朋友,然后就拍胸脯说愿为兄弟两肋插刀。于是第二天镇书记再次登门拜访,这个“钉子”也就在“麻糍节”的温情中,被拔掉了。

  “麻糍节”是一种文化,有文化沉积的节日,一定会产生出许多特殊的有文化味的俗语。

  |打麻糍的热闹纷围 黄水福摄

  俗语之一:流眼泪被灰谐地表达为“砍麻糍”。因为江山方言中,眼泪的发音为“麻糍”,所以。“下路乡”人经常形容小孩哭泣流眼泪为“砍麻糍”。比如有人用江山方言说:“水花娘,你日妹给赶塘寻敕砍麻糍吧!”,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水花娘,你的孩子在池塘边哭泣呢!”

  俗语之二:社公咥麻糍。麻糍里面是白白的糯米打成的粘团,外面沾上黑芝麻糖后是黑色的。吃麻糍时一口吃下去,相当于黑白两道通吃了,所以这名话是形容某人很历害,黑白两道都玩的转,就象社公一样法力巨大无边。

  俗语之三:大麻糍堵嘴,说不出话了。因为吃麻糍不能太大口,大口了容易吞咽不下而堵住喉咙。这句话的意思是吃了人家的嘴软,得了别人的好处而丧失立场。

  俗语之四:偷吃冷麻糍。麻糍要趁热吃,冷麻糍会变硬,既咬不动,又不易消化。所以,冷麻糍是吃不得的。“下路乡”把偷吃冷麻糍隐喻为男女之间偷情之事。因此,在“下路乡”有时候可以听到老人家谈论某俩人之间有私情之事时,会含蓄的说:“他们俩偷吃了冷麻糍了”。由此还派生了一名彦语:“不吃冷麻糍,不怕凉风吹”,相当于“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意思。

  如果“下路乡”人开玩笑地问一句:“你偷吃冷麻糍了吗?”,千万小心这句话里的陷阱!

  “麻糍节”是一个文化的传承,所以“客咥麻糍”其实也是去赴一场文化的盛宴。入乡要随俗,在此郑重提醒,麻糍一定要趁热吃,冷麻糍千万不要吃!那是会闹绯闻和犯错误的!

  据查,2007年,“麻糍节”就已经被列入《江山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通讯员 江勇   编辑:叶晓倩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