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衢江区廿里镇杨继洲公园内的非遗馆,一位围着围裙,半扎着头发的师傅坐在窗边,拿着刻刀专注地将一片树叶状的牛角雕刻精细。
|图片钱洁瑗拍摄
一张桌子,几把刻刀,成堆的牛角、树根几乎是这位80后民间工艺大师柴春福工作室内的所有物件。工作室外头摆满了栩栩如生的作品,有手指般大小的蛐蛐,有手掌般大的老虎,不敢相信这竟是由废弃的牛角和糜烂的树根雕刻而成。
|柴春福的作品图片由柴春福提供
年少之缘,一生相随
|图片钱洁瑗拍摄
柴春福出生在衢州廿里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就热爱雕刻一些小物件。“我父亲是木匠,我常用他的工具去做一些小玩意,像宝塔这类形状的。”一提到如何爱上这门技艺的,柴春福就忍不住提起他与雕刻从小就结下的缘。初中毕业后,柴春福依旧怀揣着雕刻梦,想要专注于这份艺术。于是在亲戚朋友的引荐下,跟着木雕师傅开始了他的雕刻生涯,那一年他16岁。“刚开始学的时候很苦,做雕刻除了需要耐心,还要专研。”柴春福边用他那布满茧的手边雕刻边说,“有过1、2次想要放弃的冲动,但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那几年他日以继夜的加以专研,生怕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柴春福的作品图片由柴春福提供
海外求学,思乡心切
|图片钱洁瑗拍摄
在柴春福的刻苦钻研下,机会终于来了。他被受邀前往尼日利亚最大的华人集团去进修学习雕刻技艺,6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非洲的6年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心得就是学会静下心专研技术,还有就是认识了我的媳妇。”柴春福说到这满脸的幸福。2011年,柴春福与妻子一并回国,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廿里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柴春福的作品图片由柴春福提供
忠于热爱,归于自然
|图片钱洁瑗拍摄
柴春福的作品大都是以自然景物为原型,然后加上他独特的视角创作出来的生动有趣的艺术品。“雕刻要符合生活,如果脱离了实际就少了自然的趣味了。”柴师傅总是对事物有他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一旦坐下来雕刻,他一天10小时都不会出门。柴春福如今已是国家一级高级技师,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的众多奖项和荣誉。他说,他接下来的梦想便是雕刻出更多的作品,然后有一天可以办上他自己的个人作品展。
|图片钱洁瑗拍摄
柴师傅话不多,记者问起他为何选用牛角为主要原材料时,他只说了两字“喜欢”;问起他为何选择一门这么需要耐心的职业时,他也用了同样的两字来回应。坚持一件事以至于愿意用毕生精力去完成它,大抵唯有热爱才能有如此大的动力了吧!
| 图片钱洁瑗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