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有个藏在深山中的“重点高中”,这就是传说中的诗和远方?

2018-07-09 10:07:23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通讯员 沈家农民

  “三衢道中”原来在这里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脍炙人口,尤其衢州人更是情有独钟。有朋友跟我说,他都去过三衢山好多次了,怎么也领略不到曾几的这份诗情画意啊,“三衢道中”的景点到底在哪里?

  具体在哪里,的确不好找。不妨先看三衢山,再寻三衢路。

  三衢山位于常山境内的宋畈,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突兀而起三座石灰岩山峰。山上怪石嶙峋,象形似动,惟妙惟肖。三座石山,独立相望,神气呼应。如果说江郎山的三爿石,形似行草的一个“山”字,那么三衢山就宛如一个天大的楷书“山”字。三座山峰独立周围万山,又耸立于田畴,仿佛便是平畴粮田里生长起的三支硕大竹笋。“笋”的根部阡陌纵横,其山不挡道,故谓“三衢”山。

  因此三衢山的第一大景观应该是其全貌。少时砍柴立于前后山巅,鸟瞰三衢山,常常痴迷于三衢山云蒸霞蔚,钟灵毓秀,神气活现。然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其全景实在不易。

  三衢山曾经相当长时期里,算得上是个难得的青山绿水,风景独好。山道弯弯,清泉沁心;鸟语花香,鸡鸣狗吠,天上人间。即使我小时候,山上山下仍然可见古木参天,泉水淙淙。想见更早时期的宋元明清,该是怎样的风光无限了。一直有“宋畈十景”之说。

  常山有俚语:“宋畈谷,大埂屋”。可见宋畈(三衢山)是个富足之地。不仅如此,人杰地灵,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故宫博物院那个状元名录,仍赫然刻着“浙江常山汪辑”)。古时宋畈人的家学渊源深厚,声名远播,在周边浙赣两地,曾经独领风骚。这不能不说到宋畈开山始祖汪氏。汪氏是从徽州婺源大畈(今江西)迁徙而来,之所以择地生根,据说大畈与宋畈,其地形地貌极为相似,都是典型的山环水抱,风水极佳。而婺源大畈却是大儒朱熹祖籍地。朱熹能够成为孔子之后第一人,不能不说与其家学渊源有着密切相关。因此说宋畈人的家学是祖传“自带”的。也因此在“新学”尚未有影子的年代里,八方子弟慕名到宋畈拜师求学的络绎不绝。而古时候的书院差不多全是遗世独立,一般都在深山老林,搭几间茅舍,甚至就设于自然山洞。比如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武夷精舍等等。

  三衢山,“山”字中间那根“笋”的半腰,有一个天然岩洞,大处若厅堂,小间如卧室;厅室之中“长”着错落有致的石礅,如案如凳。四周石壁,光溜可鉴,刻满诗句。这里就是当初讲经布道的书院,也成了贤士名流的交情之处。风清月白,群贤毕至,吟诗论道,一时多少豪情。此洞也兼具文昌阁的功能。

  众多学子里有一个叫赵抃,衢州柯城人。他就是在这里青灯黄卷,苦心励志,终于金榜题名,做上了宋朝御史,史称“铁面御史”的赵抃。从此三衢山的这个山洞就称为“清献书岩”,老百姓俗称“赵公岩”。此后经年清献书岩更是声名鹊起,本埠外方的读书人,趋之若鹜,门庭若市,越发的书声琅琅。

  名留青史的赵抃,其声望是在他死后逐渐走红,以致如日中天。而赵抃身后大约二三十年间,有位春风得意的朝廷命官,不管他是赴任江西提刑,还是转任浙西提刑,或者别的缘由,总之他在一个梅子黄时的日子来到了衢州,路过三衢山。此人正是曾几。其不能不对赵抃心怀敬仰。不难想象,他没有理由不去拜觐清献书岩。“三衢”确实也泛指衢州,但是作为一首诗的题目冠以“三衢道中”,一般应该是指实地的。其次,笔者梳理衢州所有历史名胜古迹,以及相对有名的风景地,与“小溪泛尽却山行”契合的唯有去清献书岩的景况一致。因此从诗人出行的动机,与路线图上判断,基本可以确认《三衢道中》,写的就是曾几探访清献书岩的片段。诗中隐约可见诗人那种凭吊故地,风景依旧,前辈已去,后继有人(曾几的工作性质与赵抃相当)感慨。“梅子黄时日日晴”——天朗气清。“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不失是告慰先灵的一种欣慰。至于曾几是否深受赵抃影响,而崭露“铁面”头角,挺身与奸相秦桧拼死相斗,不得而知,或许吧。

  此后再过五百年,又有一个落魄书生,赴京赶考途径常山,在常山逗留盘桓许久,也去清献书岩“插班听课”,只是大病不起,困厄于文峰塔下,被詹氏夫妇收为养子。后此人官至首辅,贪赃枉法,穷困潦倒,再度流落常山。这个故事常山流传甚广,县志也有所载。此人便是严嵩。不知他二度落魄常山,是否再去参访清献书岩,面对赵公有否幡然醒悟?

  可以肯定的是——常山人都这么说,略早于严嵩几十年的一个浙江钱塘人于谦,17岁时慕名到清献书岩求学,念及先贤“铁面御史”,有感于三衢山烧石灰,写下流芳千古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献书岩在历史的岁月中,确是远近闻名的“重点高中”,一直香火兴旺。直到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赵公岩当然在劫难逃(满山满地的参天古木毁于大炼钢铁)。由此破败荒芜,无人问津,倒成了流浪四方的乞丐躲避风雨的栖身“驿站”。小时候,只是站在山脚远远的望一眼,再好奇也决然不敢登临探究。乱石穿空的山头,黑乎乎的洞口,就像一个披头散发的疯子怪异的张大着嘴巴,不知在吼叫什么,还是呼喊什么。

  后来,三衢山的四面山脚,东一块西一点的燃起了一堆一堆石灰窑采石场。朗朗书声演变成了叮当作响的千锤万击,时不时的炸雷样的放炮,石块漫天飞舞,灰尘遮天蔽日。三支“笋”被剥了外衣,露出白花花的“肉”。原本风情万般的“山”字,衣衫褴褛,吐着浓浓的烟尘。乡亲一面禁不住石灰水泥、碳酸氢钙带来丰厚利益的诱惑,一面时时深深陷于“风水破了,文脉断了”的悲叹。

  清献书岩宛如一块历史残骸,沉没于厚厚的灰尘里。

  所幸近十几年常山痛下决心,彻底根治,山青了,天蓝了,水绿了。目前三衢山景区,也仅仅是“山”的左侧一笔,而真正中间的这道主笔,听说也已经在规划开发了。想必作为宋畈十景之首的“三衢道中”景观,不久也会重现光彩,因为毕竟有许多游客开始在寻觅探访“三衢道中”的去处了。

  “山行多妙处,妙在人心中。到此兴难尽,吟成诗不同”。有客看了赵公岩不无遐想的感慨,这是一个最有书气正气的的山洞,倘若植被景致得以恢复,那么节假日孩子到这小溪嬉戏,山洞感悟,这就是真正是诗和远方,走进了唐诗宋词。要是这样,假期里孩子们,真的一中二中不如这山中了。

  这完全值得期待。你说呢?

  部分图片由衢州摄影家协会提供

作者:通讯员 沈家农民   编辑:汪碧莹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