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南部古村出现神秘古籍,记载了失传已久的秘密……

2018-05-28 08:45:45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通讯员 朝华夕拾

  广渡古村,那里有一个古籍之谜

  关于古村落的定义,有这么两段表述:其一,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其二:古村落又称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题记

  广渡之古

  按照这样的定义,广渡村应该是一个名副其实、没有水分的古村落了。

  说“名副其实”,是广渡的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年代久远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承认与否、相信与否,反正广渡就古在那里,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古村落。

  说“没有水分”,是广渡的古建筑群、历史人文、现存古迹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那些古建筑,有的虽然已经破败不堪,甚至岌岌可危,但仍有修复保护的价值。不像有的村庄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古村也难以搭上边,也热衷于贴文化标签,凑古村热闹。

  广渡村位于峡口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地理位置比较独特,东与车干垄村接壤,南与保安乡化龙溪村毗连,西与江西广丰嵩峰山颠分水为隔,北与江西广丰东阳乡管村交界,425县道(模双线)穿村而过,交通出行甚为方便,到江山市区有40多公里远。

  广渡古名广川,因村中有一条主河名叫广川,后称广渡溪。它发源于村西的嵩峰山和龙门岗两条支脉,合六条山坑水汇聚而成,溪面广阔,溪水清澈见鱼,溪流蜿蜒曲折,绕村汩汩而流,北流须江,汇入钱塘。

  提起广渡,远近闻名。都说那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清漾毛氏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派系。全村3000多人中毛氏人数达1740多人,占了总人口的58.35%。去年又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庄三面环山,绿水青山,重峦叠嶂,田野阡陌,鸡犬相闻。吴越国时,清漾毛氏24世毛修业自镇安(今石门)徙居此处,依山临水而居,后裔蕃昌,渐成聚落。往来期间,大溪阻隔,须频繁过渡,遂改名为广渡。

  虽经千年岁月,历史变迁,沧桑巨变,但村中至今还是保存着为数不少的古巷、古道、古宅、古庙、古井、古木、古墓,给后人留下了实为可观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璀灿的文化瑰宝。其中有古色书香的大公殿(清乾隆46年即178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嵩峰寺(907年前)、贞孝坊(清道光6年即1826年)、节孝坊(清嘉庆7年即1802年)、八卦井(清道光26年夏重修)、毛氏大祠堂(明嘉靖25年即1546年)和太平奄(庵)(明崇祯三年即1630年)、八股厅、还有书家堂、书院、柴氏宗祠遗迹、清代古民居18座,古建筑共有30多处,……这些古建筑为名(文)人墨客所赞叹,它们的背后都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故事,被人传颂,流传至今。就连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清漾毛氏族谱》的卷首(同治八年即1869年修纂),被广渡毛氏后裔所珍藏。这样的古村,实属罕见了。

  广渡之古,不仅仅在大祠堂、大公殿、石牌坊、八股厅等等古建筑方面,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历史上广渡人就是崇学重教的地方,宋代的广渡毛氏出了1个尚书、1个尚书员外郎、2个职官、14个进士、4个举人、4个贡生、20多个著名人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毛恺一家的“四代十登科”,毛勉一家的“六子七进士”(六个儿子加上女婿半爿子)的典故成为世人颂扬的佳话,在江山的文化史创下辉煌一页。一度时期曾被后人誉为“嵩峰山下状元村”,书香广渡美名扬。

  古籍之谜

  这套古籍,名叫《同善录汇编》、《宝训内涵》、《宝训外涵》。目前,被江山藏书达人王保利先生所收藏,成为衢州地区唯一入选《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会员藏品选》,是存世仅有的孤品原件,极其珍贵。全套有《同善录汇编》二卷、《宝训内函》四卷、《宝训外函》八卷,共十四卷,为光绪二十五年于江山广川(现广渡)。

  古籍记载,当年江山及周边地区强盗横行,匪乱如蚁,社会动乱,满目疮痍,整个社会民不聊生。面对如此惨状,广渡人冯悟斋、三卿口人王钰等乡贤,为了劝捐赈饥、救济百姓,特地向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申请,筹划创办同善局,并得到左宗棠的批准和支持。创设了官民同赈的“同善局”。同善局开办以后,收到了各地爱心人士的捐赈和帮助,开仓赈灾,连年施赈,救世济人,功德无量。“自江山以至龙游、建德、桐庐,全活二万余人,可谓功德无量”。

  为让世人特别是朝廷皇帝知道这些事迹,光绪23年(1897年),冯悟斋等人邀请了时任衢州群佐的余乾耀【此人系咸丰年间(1863年)考取举人,任内阁中书舍人,以领事参赞职衔出使日本、印度、暹罗(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十五年),将这些善事汇总,编册成籍,曰《江山同善录汇编》,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广渡冯悟斋的“与善轩”刊印完成。包括《宝训内涵》、《宝训外涵》共6册,(包括《宝训内涵》、《宝训外涵》共5册十二卷)共有文、歌、赋、诗957篇。

  王保利先生说:“书中内容多劝人为善,倡导一起做善事,当时吸引了龙游、开化、建德、浦城、广丰等周边县的大量文学爱好者,他们聚集在峡口镇广渡村进行创作。书中的许多内容都充满正能量,时至今日,依然极具学习价值。”

  《同善录汇编》中有“江山广川文史资料辑录”,其中有“新建广川鸾室赋”、“广川与善轩落成记”、“春风吟”、“校刻鸾笔宝训序”、“致仕毛公墓志铭”、“广川雪心庵偶题”、“与善轩示诸生”、“偶过与善轩题七律一首”、“为冯悟斋寿赋七律一首”、“桂宫毛氏祖修业降笔”、还有“陆鲁望”、“胡媛”、“白莲峰”、“谨庵姚”、“毛氏祖天叙降笔”等,这些降笔均用诗表达。看着文中所记,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广渡确是文人雅士的乐土,据热心广渡历史文化的毛井水老师调查了解,当时的广川,那是道教、佛教、儒教交汇共存,各界文人雅士来此汇聚,如同当今文化沙龙,可谓文化繁盛。

  一部古籍,展现一段历史,折射一份善心。《同善录汇编》给人们帶来了很多“谜团”,广川是广渡这个地方的古地名,江山广川与善轩这个人是谁呢?是名是字是号呢?冯悟斋又是谁呢?他们身世怎样?当时为什么选择广渡地方搞这个创作并刊印此书?放广渡毛氏祠堂里还是放在各房厅堂创作付印呢?因为1942年前广渡公共场所数量多又豪华,如广渡毛氏、柴氏、姜氏祠堂、八股厅、三分厅、四分厅、七分厅、五分厅、新厅、景春大厅、景淑厅、书家堂、文惮书院、乩坛、名宅……怎(这)么多的议事场所放哪里商量创作呢?太平天国时期,称为粤匪、西匪、长毛的太平军曾到过广渡地方,清咸丰八年、十一年广渡多人被太平军杀害。当时广渡地方社会、百姓那段历史惨状如何?广渡确也听到过“铜钿社”说法、其实就是“同善社”,可能是江山音与广丰腔合成的广渡腔的谐音。广渡地方逃日本鬼子前后确也有过一些活动足迹,后来就没了。书中同治元年赈石门东乡东源一帶四方辨米人之一毛必廉就是广渡八股人。这一切一切都有待后人去探索。

  |王保利先生在研读古籍

  藏者之愿

  早在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保利先生就民间收藏到这套古籍,当时如获至宝,兴奋的几天睡不着觉。直到2016年初,他才开始着手整理。因为其中的《宝训外函》四至六卷,这套古籍的原主人保管极为不善,虫眼遍体,纸页粘连,王保利只好每天用一把小竹刀,小心翼翼地剔除掉虫屎,然后慢慢地揭开纸页,有些地方的诗文模糊不清,王保利就用放大镜仔细辨认,毎天工作四五个小时,也只能整理出二三张的进度,而且因为他还不会使用键盘打字,也担心出现错误,所以只得用手写板书写文字,直到2017年下半年,全书才初步告一段落。

  王保利是爱好收藏的有识之士,目前他收藏了大量的江山民间档案文献,而对于这套《同善录汇编》二卷、《宝训内函》四卷、《宝训外函》八卷,他极为看重,花费的精力与心血也最多。为了求证有关史实,他与相关人士数次赴广渡进行实地考察。有一次,他与广渡老前辈们的座谈交流时说,这套古籍,是广渡的一位文化人冯悟斋先生、在广渡集结了衢州、兰溪、江山、浦城、玉山、广丰及周边其他府县的数以百计的文化界人,而且是在广渡筹款刻板、然后在广渡印刷发行的书籍,当年的广渡,可以说只是三省边界的小山村,但却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及人文凝聚力,真正是不可思议。

  如此大量的诗文精品创作,而且其中有许多歌颂广渡地方文化及江山江郞山、仙霞关等优美风景的古诗词,真令我等后人击节称赏,叹为观止矣。说一句不过分的话,六大册、十四卷、将近千篇的古文、歌、赋、诗,宛如一颗颗古明珠,散落在广渡村,不要说江山,即便是浙江省,也是不多的文化奇迹。更重要的是,这些古诗文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道家经典及佛家文化,劝人向善,乐善好施,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

  王保利还回忆他2014年赴杭州参加全国首家成立的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的经过,当时10余位专家评议的意见,这是存世仅有的孤品原件,反映了那个时代里的军事、经济及文化的演变,作为地方文化史料,极其珍贵。

  这套古籍出版于119年前,明年刚好120年。这是广渡古人的精典之作,是广渡古村的辉煌历史,更是广渡人的骄傲自豪!如果能够再版这套古籍,不仅是广渡人的、也是江山文化界的一件大好事,更是功德无量的、造福后人的一件大喜事!这是藏者王保利的一大心愿。去年以来,他一直在与相关部门宣传着、联系着、奔波着,已多次与省古籍出版单位联系沟通,期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为古籍的重版尽一份绵薄之力。他曾半开玩笑说,119年的广渡文人能自写、自刻、自募、自印这套古籍,难道120年后我们还没有能力重新再版吗?

作者:通讯员 朝华夕拾   编辑:汪碧莹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