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衢州一中高一的两名学生郑哲翰和叶爽,成功闯进2018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决赛。浙江省进入此项竞赛决赛的共11人,衢州仅此两人。
走进衢州一中天文社团的教室中,便看到墙上的各个星座图案和四季星空的,仿佛一秒钟置身于星空中,教室内陈列着VR眼镜、天文望远镜、和星球的模拟图。郑哲翰和叶爽正在组装手动天文望远镜,熟练的拆卸重组,放置配件,不一会儿便组装完成了(此项是考试的内容之一,需要在五分钟内组装完成一部手动天文望远镜)。
年仅16岁的郑哲翰刚进入高一就担任起了衢州一中天文社团社长的职务。说起自己和天文的故事,郑哲翰变得兴致盎然。从小学开始郑哲翰便对观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到了初三,他买了第一个双筒望远镜开始观测星星,便更加无法自拔。但因为条件的限制,他只能依靠网上翻阅各类书籍来了解天文。直到到了一中,在王卫华老师的指导下才开始正式入门天文。小时候,家住在巨化的郑哲翰经常和朋友跑到烂柯山上去观测星星。“我从网上抄画下星图去对比天上的星星,把他们一个个找出来,心里特别自豪。”最开始家里也不是非常的同意他的这个兴趣爱好。“但有一次我把我爸也带去看星星,他也被震撼了,从此也不怎么反对了”,郑哲翰笑着说道。
叶爽同学话不多,有些腼腆。他告诉我们他的的天文启蒙是《十万个为什么》。他也是到了一中之后才正式开始有机会接触天文学知识,并凭借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学习,才荣获了这次参加决赛的资格。
因为天文这门课的特殊性,天文社的同学只能在太阳落山的课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天文也不像许多同学一开始想的那么浪漫,有时候需要运用到很多的数学计算和物理知识,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正因如此,很多同学便难以坚持,从一开始招新的五十几个人,到现在仅有十几人。“留下的都是真正爱好天文的同学。”郑哲翰收敛笑容,一脸认真地告诉我们。
王卫华老师告诉我们,从2009年国际天文年开始,在一中的校园里就开始组建了天文社团。但是由于学业任务繁忙,天文社团一度沉默了五六年。直到才又慢慢的发展了起来。自己在一中已经足足十年的时间,一直陪伴着天文社的成长,偶然有机会在省外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交流,发现外面的学校的天文学习已经非常超前了,就一直坚持着希望将这方面的知识一直传播下去。
王老师告诉我们,虽然自己作为地理老师,学生的认知地理位置的方法一直是来自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其实天文在中国古代的运用中更为精确,古代皇帝采用“坐南朝北”,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并且尧帝开始就设有专职的天文官。带领学生们学习天文知识,在深入的了解宇宙星空的时候,也希望能够传播更多的学生使用我们的传统文化来对地理进行位置分析。正式凭借着这个信念,王老师也一直坚持在发展这个比较冷门的学科中持续探索,同时也希望更多对天文感兴趣的孩子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学习。
最后我们也预祝郑哲翰和叶爽两位同学能够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