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长恨花开早一一江山那些消逝了的小学

2018-03-25 10:23:12  来源: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通讯员 芭蕉绿了

  乡愁是一种家乡味道,一种故园情怀,是世世代代传承延续的共同记忆。前两篇我们提到的金同学,离别乡关二十年,他说望乡的乡愁是迷蒙苦涩的,那感觉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回乡的乡愁则是心旷神怡的,感受则是“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也许,我回来就是为了在家乡埋藏两行热泪,好让我这一生都有乡愁。

  金同学的母校情结,这次的感觉就五味杂陈了。峡口中学去过了,找到的是峡口初中;城关中学探访了,一大半成了商住楼。哦,对了,再去看看小学的母校吧。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春风习习,他去了城东牛头岭外的金家村,那里既是祖处又是启蒙的地方。他知道,这所1945年创办的学校,在1990年就并入赵家小学了。他到了学校的原址,眼前呈现的是江山农村标配的一座座新楼,母校已经无迹可寻了。此时恰是薄暮时分,“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看到父老乡亲生活的有滋有味,他心中才有了些许慰藉。当晚,金同学发了这样的推特:回归故土乡愁可掬,可惜家乡再无母校!

  与金家小学一同消失的还有邻近的星火小学,这所民国五年创办、实行半工半读、当时很有代表性的“半日制”小学,1990年并入了社后小学,而社后小学(1929-2016)也已画了句号,融入赵家小学。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山的小学布局就这样拉开了调整的大幕,这样的“合并与消失”成为了常态。1988年,全市有小学571余所,至2018年,还留有小学43所。三十年匆匆岁月,500多所万千学子启蒙成长的摇篮,似乎在倏忽间就烟消云散了。

  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踏进时光的长河,撑一支竹篙,向历史的更深更远处漫溯。

  江山儒风悠长,自古崇教尚学。唐初,先贤祝其岱就在江郎山设馆讲学。北宋及以后的千余年,县学、书院和学塾层出不穷,薪火相传。其间,江山人才辈出,像毛渐、祝允哲、毛滂、徐存、毛恺、徐霈等圣贤人物不断涌现。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们吸引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朱熹以及徐霞客等大儒名士,纷纷来江山吟诗作赋、讲学交流,并留下了许多不朽诗文,白玉映沙,流馨至今。特别是北宋熙宁年间,礼贤萃贤亭内,大伽名士云集,唐宋八大家竟然有四大家在,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和曾巩等纷至沓来,这分明就是北宋人物召开诗文“峰会”的节奏,画面太美不敢看呀!

  我们知道,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江山隔壁的铅山,有个著名的鹅湖之会。他居然两到江山,试图来两次南塘之会,第一次在小清湖南塘书院拜访江山籍理学家徐存,后生不矜不伐,前辈倾心相授。这件事,记载在《朱文公文集》里:“熹年十八九时,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第二次来江时,书院已迁何家山,徐存也已辞世,朱熹感慨万千,写下《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南宋初,江山修缮东圣庙县学,朱熹曾作《江山儒学记》。

  至明清时期,城内海会寺、施水寺、宝成寺等社学书塾不断涌现。至同治十一年(1872),大陈汪乃恕等捐银设立“萃文会”,举办义学,开始谱写大陈教育的百年华章。

  尽管话题的时空扯得有点远,但这恰恰是江山教育的历史底蕴。直至情末民初,江山真正意义上的小学才呼之欲出。第一个破土而出的就是由文溪书院改名、毛云鹏牵头筹办的江山中学堂,其预备科即为小学的雏形,时间是1905年至1906年。此后几年,这类学堂如石门三育小学堂、长台嵩高科进小学堂、峡口进化小学堂、礼贤东白小学堂、清湖初等小学堂和廿八都乐育初等小学堂等纷纷应运而生。至民国元年(1912),所有的学堂均改称为学校,如尚德女子小学校等,到现在中老年人口中仍常说的“学堂”才成为历史。

  |江山官立高等小学堂

  三年后中学堂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即为如今实验小学的前身。此后名称更改频仍,如文溪高等小学校、简师附小、县立中山小学、城关区中心小学、城关镇中心小学和城西小学等。1985年改名为江山实验小学,并由诗坛泰斗艾青题写校名,著名漫画家张乐平馆赠祝贺画幅一帧。112年的实验小学,源远流长,江山仍至浙西小学的翘楚,的确当仁不让。

  |如沐春风的实验小学

  |二十年前的中山路小学

  民国元年江山还有一所重要小学诞生,初名县立城区第一国民学校,后易名文溪中心小学,抗战期间与县立中山小学合并,解放后改称中山路小学等,2006年整体搬入原育才中学校园,定名中山小学。2012年11月,一百年风雨兼程后,中山小学隆重举行了建校百年庆典,千百学子蜂拥归来,市党政主要领导、衢州市教育局长也莅临参加。百年中小,厚积流光,从此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征程。

  有一所小学,前身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后天则致力追求人文艺术内涵。没错,这就是解放路小学,始名为私立若瑟小学,由天主教会创办于民国七年,解放后曾名江山师范附属小学,今年也迈入了百年老校的行列。百年学养,百年优雅,学校人文积淀深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传承保护基地。

  翻开小学名录档案,我们豁然发现,江山历史上创办于百年前的小学竟然有104所。至今还在、真正达到百年的小学只有27所,即实验小学、中山小学、解放路小学、赵家小学、福和小学、萃文小学、大溪滩小学、上余小学、四都小学、贺村一小、清湖小学、和睦小学、横渡小学、大桥小学、吴村小学、淤头小学、新塘边小学、礼贤小学、政棠小学、峡口小学、王村小学、保安小学、廿八都小学、长台小学、石门小学、张村小学和塘源口小学。遗憾的是,其他77所学校至终没能登上百年榜单。

  |郑村金氏义塾原址,门楣上字迹依稀可见

  据目前考证,江山小学可追溯历史最长、且238年未曾中断的学校是城郊的丰足郑村小学。郑村原名盛村,郑村小学的前身是金氏义塾。乾隆31年(1767),族人金有理设塾延师授课,学子仅收金氏子弟,后读书厅扩大,方圆五里学子均可入学。光绪32年(1906)改为新学,易名郑村小学堂,解放后更名为郑村小学,培养了原山东煤矿学院副院长毛文翚教授,省民政厅原副厅长廖卷清等。小小一村校,绵延数百年,让人击节赞叹。2005年学校并入天余小学(1926-2016),十一年后,天余小学并入新建的城北小学,金氏义塾的悠长文脉融入到一座生机盎然的学校中。

  耕读传家,贵而不富,清漾毛氏出了8位尚书,83位进士和不少知名人物。国学大师毛子水,幼年也是从本村村塾接受启蒙教育,诵习《四书》、《五经》而打下扎实国学基础,至十三岁考取衢郡中学堂才走出家乡。而源于村塾的清漾小学于民国3年(1914)创办,是江山最早的小学之一。学校的历史一直书写到上世纪的最后一年,清漾小学汇入石门小学,风物繁盛之村,人文荟萃之地,学校也抵挡不了时代潮汐的洗刷。而且有一现象让人很是纳闷:自从有了新学以后,清漾人才辈出的脚步反而渐渐缓慢了。

  江山的一大批民国时期名人,其启蒙教育大多在本地完成的。戴笠从保安私塾起步,1910年上了文溪高等小学校;毛人凤、毛万里兄弟也从水晶山底小学(1911-2008,并入吴村小学)的前身私塾读起,后毛人风到文溪高小与戴笠、姜绍谟、王蒲臣和周念行等同学;毛森因家道贫寒,15岁时才上了界牌和仁小学(1914-1999,并入长山小学)一年级,跳级仅读了两年小学便考入省立衢州第八师范;民国传奇才女毛彦文,启蒙于民国元年创办的私立西河女子小学校。

  |民国才女毛彦文

  说到毛人凤兄弟,得要说说新塘边嘉湖小学。这所学校1919年问世,办学费用由姜氏上、中、下三个祠堂积谷支付。早期教员人才荟萃,有后任广德县长的姜达柱、后黄埔三期毕业的毛艺岩、南孔嫡孙衢州人孔庆喜等,最著名的当然是当时名叫毛善余的毛人凤了,他从省立一中毕业后来此当了几年教员,巧合的是,本地人姜毅英恰在这儿上学,这一时期,据说毛万里、刘方雄和周养浩等也在嘉湖小学就读。这些后来的军统骨干云集嘉湖,大有风云际会的意味。几年后,不甘寂寞的毛人凤背上行囊,仰天长啸,吟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毅然决然地去南方报考黄埔军校去了。

  |军统巨枭毛人凤

  嘉湖小学极富传奇色彩,学校培养了许多革命者,如姜献华、姜宗献和姜承龙等三十年代都成为中共地下党员,其中原属江山的池头墩村人姜献华是新四军战士,经曾山介绍到教导队当过班长。皖南事变自己成功越狱后,在家还掩护过邓子恢儿子邓毅生等20多名越狱的战友,他的家被党组织称为“红色兵站”,建国后姜献华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五十年代以后,因仰慕嘉湖小学的名声,金、衢两地师范学校毕业生都想方设法,纷纷拥入嘉湖小学任教。毕业生中,还有温州市委原书记董朝才、上饶县委原书记占金存等。1999年,学校并入新塘边小学。

  |红色兵站纪念址

  在江山,与嘉湖小学类似的小学还有很多,它们都有创办时间早、教学质量高、辐射能力强的特点。如创办更早的新塘边外坞小学(1910-2005,并入新塘边小学),三十年代,周养浩等曾在此教。贺村东山头小学(1911-2002,并入贺村中心小学),黄埔四期生邵仁志曾在此上学,解放后培养了省统计局纪委书记邵文国、浙工大自动化系书记邵文高等。淤头镇棠坂小学(1911-2003,并入淤头小学),台湾总统府警卫总队长毛兆壁及军统人物毛兆德、毛渭扬等曾在此就读,还有建国后曾任彭真秘书的毛毓德、“一家三高工”的毛德甫兄弟、留美博士毛沧清以及98年市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的毛贯中等,都是从棠坂小学走出去的。

  在浙赣三县交界处,有一个名叫南坞的地方。南坞村有一山两水,同宗两祠,一村两井,一山两塔,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一生为二,暗含“三生万物”之意。其中杨氏宗祠和据说是郦道元指点挖掘的八角井颇负盛名。这样一个有人文的村庄,必定会催生一个有底蕴的学校。1911年,在原村义塾的基础上,南坞小学呱呱坠地了,以手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为教材,一时包据江西官溪等方圆十数里的学子趋之若鹜,前来就读。

  一百年来,南坞小学这个摇篮从村塾开始,摇出了万千杨氏子弟。如原国务总理熊希龄来江山省亲时赞为“一乡感化,人皆口碑”的儒商名医杨作孚,台湾海防要塞中将司令杨戍生,国民党军队少将师长杨增柏。新中国建立后,南坞的山水又孕育出像杨乃枫、杨高益和杨国建等一批批名教师、企业家和文化名人。

  仙霞古道上,有一个以太极布局的著名村庄,古迹星罗棋布,文化底蕴丰厚。大家猜到了,这是广渡村,清漾毛氏后裔的一个聚居地。嵩峰寺中有一幅对联称“读有用书行无愧事,说根由话做本色人”,说尽了广渡书香千年的人和事。1911年,广渡育英小学校创办,这个偏远山村办的小学,成为江山的第八所小学,并接收周边村庄及广丰九都、十都、四十二都等地的儿童入学。1968年,在广渡小学办起了初中班,此后小学、初中分设。广渡学校,绵延百年,教师勤教,学生苦学,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广渡流传着许多读书的故事:如“四代十登科”,说得是宋代广渡毛恺及后四代有十人金榜题名;还有“六子七进士”,是说毛恺之子毛勉,家中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均进士及第;再有“一班六江中”,是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广渡初中一个班级有六人考上江山中学,那时江中一届只招三百余人。

  |这就是著名的广渡祠堂,也曾是广渡小学和初中的校址

  广渡钟灵毓秀,十步芳草,人才辈出。现代人物有毛巨贵、毛希球、毛良桢、毛力、毛裕炯、毛骏元、邓鸿福、崔哲生、毛长明、毛广绘、毛一韬和毛立雄等各界人才。作者与许多广渡学子熟稔,其中有我的师长,有我的同事,也有我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谦逊好学、文采飞扬、书法俊逸,仿佛统一烙上了广渡学校特有的印子。让广渡人引以为憾的是,1997年和2008年广渡小学、初中分别并入王村,而王村初中也于2006年撤至峡口初中,村幼儿园成为这里唯一的校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大祠堂。

  江山有许多像清漾、南坞和广渡这样有文化积淀的村庄,它们都曾经有过意蕴流长的小学。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村庄的流风造就了有底蕴的学校,还是学校的教育蕴积了有文化的村庄。

  仕阳小学(1919-2009,并入大桥小学),曾是江山县仕阳第六国民学校,三十年代,著名摄影家毛松友在上海吴淞公学上学,请时任教育部总长兼公学董事长的蔡元培先生为母校题写了“仕阳小学”校名;翌年,又请曾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长、时任上海吴淞公学校长的马君武题为仕阳小学写了“勤俭敬爱”的校训。偏远而又袖珍的仕阳小学,有了名人效应,立马成为“高大上”的学校,吸引了外地名师来任教、周边及江西的学子来求学,培养了哈尔滨师大教授陈发生、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毛仲礼等诸多优秀人才。让人喟叹的是,百年老校仅存狼藉遗址,名人墨宝如今不知所踪。

  这笑容与六十年前一样灿烂,尽管我曾经任教的仕阳小学如今是这般模样,我心却是永恒!

  “莼溪双水流,蜿蜒大贤后,阡陌田野似锦绣,勉励小朋友,争小原非小,礼义廉耻育英豪”,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湖前小学的校歌。湖前小学(1913-2003,并入贺村小学),是一所积淀深厚的乡村小学。1918年,学校受到国民政府浙江省教育厅嘉奖,授予校长徐乾初一等奖嘉奖勋章,授予教师徐贤杰二等勋章。1946年,江山县政府遵照省教育厅训令,指定该校为县级示范学校。八十年代当地筹措资金修建校舍,受到衢州市委书记鲁松庭的表扬。从这里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最著名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还有公安海警学院后勤系政委徐苏理,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徐则文, SES综合能源中国区总裁徐春发,市政协原副主席徐绍初,赢牌公司老总姜新民,骨外科专家徐耀武,以及教授徐成业、博士姜建军和书法家姜燕等,可谓彬彬济济,星光熠熠。

  在离湖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名叫贺仓,这里也诞生了一位中科院院士,他叫毛江森,又名维书,是国际著名医学病毒学家。他的启蒙小学叫贺仓小学(1927-2008,并入和睦小学),学校设于毛氏宗祠。可以说,是贺仓滋养了毛江森,而毛江森又反哺了贺仓。1994年,当家乡母校办学碰到严重困难时,院士慷慨解囊22万元,用于重建新校,更名为维书小学。绿树掩映下的崭新校园,水墨飘香,弦歌悠扬,一时成为江山农村小学的标杆。

  学校变身木材厂,院士题写的“维书小学”校名,似有似无,隐约可辨。如果院士哪天回母校看了,会作何感想呢?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个学校校名的话题。大家知道江山有一所近年声名鹊起的民办高中吗?没错,就是江元中学,那么知道这个校名的来历吗?这时你会说,噢,厉害了,一江一元,原来江元中学来自于两位院士的大名。

  金榜题名,独占鳌头,是世世代代读书人的朴素愿望。在江山西部还真有一个鳌头村,他们的村歌唱道:“书香门第世代传,人才辈出状元郎,世外桃源云水处,文人荟萃好地方”。1935年,鳌头中心乡村小学在王氏祠堂问世,与百年老校相比,这所学校来得晚了一些。1942年6月以后,日寇蹂躏江山,许多因“逃日本男”城区及外地避难者子女,也得这所学校收容上学。此后包括清湖湖前、长台贺新等19所受破坏严重学校的一些学生,随县政府转移到廿七都茶丰村血树坞地方,当时县政府最后驻地“血树坞”被改称“雪仇坞”,江山话“血树”与“雪仇”读音相近,县政府还在此创办了“雪仇小学”,这所联合小学颇有点西南联大的意味。这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鳌头小学早中期曾云集了一批名师,伍以纲、王荣旺等教师业务精湛,多次为大陈区教师上公开课,并吸引许多师范学校学生前来实习、乃至留下来任教。学校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兄弟四教师,一门三校长”的教育佳话,说得是江山中学原校长王石坛兄弟的故事,老大王章录老师的女儿王霄冰,现是中山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现在公安部消防局任职的詹寿旺将军,也曾在该校初中班就读。

  上面提到师范学校的话题,这里再说说中师生的事。作者的父亲、岳父岳母都是五十年代末的师范毕业生,在我印象中,他们的终身符号就是农村学校,就是蜡烛春蚕。近百年来,农村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的脊梁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师毕业生,江山教育大厦的基座,就是由千万中师生铺筑而成的。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二十年,一批批很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抱着减轻家庭负担、跳出农村农门的目的,放弃了几年后上大学的机会,懵懵懂懂地涌进门槛不算低、品质不很高的师范学校,经过或衢师或金师专业的养成教育和全科训练后,大多数在业务能力上都能独挡一面。三年后,他们像一把把、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被撒落在江山农村山区的土地上。当时500多所农村小学和一些初中,都活跃着他们略显稚嫩的面庞和孱弱的身影,他们的青春芳华,就在这山间田野上过早地绽放了。

  |那个年代我们都很纯真。能辨认这些“我们”是谁吗

  从教育本身来说,这支青年义勇军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的确是江山教育的大幸,几十年来,他们真正撑起了教育的半壁江山。他们优秀,走的却是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他们努力,出人头地的往往是他们的学生。在市县层面的情况看,他们当中的极少数或经商或从政,对同行、同事和同龄人来说,其优势往往是碾压式的,整体素质从中可见一斑。

  老师是母校最重要的元素,怀念母校,感恩母校,很大程度上就是怀念老师、感恩老师。繁花凋谢了,树木还在;母校消失了,老师还在;老师离开了,母校的精神还在。一代代的学子,都应该向这些老师致敬,永远记住他们的辛芳与付出,永远感恩他们的温暖与爱心。

  |已变身为家具厂的富益小学,当年是全市第一个示范性村小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平凡的历史,都有自己精彩的故事。五百多所消失的学校,当年就象盛开的映山红一样,漫山遍野,团团簇簇,灿若云锦。它们都是江山教育的基石、江山文明的火种。我们似乎难以把500多所消失的小学一一细述,但我们将在新编教育志中将它们一一收录。这里,让我们再重现一些不起眼学校的名字:老佛岩小学、白沙小学、黄倚小学、叶家洋小学、柴村小学、林丰小学、塘源小学、琚丰小学、富益小学、诗坊小学、毛家殿小学、荷塘小学、山外小学、李家小学、贺基小学、岭阳小学、上埂头小学……

  这些小学母校去哪儿了?答案与初中有些相似,按照高中向城区城郊集聚、初中向重点乡镇集聚、小学向中心镇村集聚的原则,消失的小学大都归并到区域中心镇村学校,如黄家小学并至卅二都小学。

  金同学离开金家小学后,对这趟三个母校的探寻作过一些思考。他认为,时代在发展,学校布局不可能一成不变,整合优化势在必行。但在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文化问题,学校往往是一个村镇的文化中心,大量学校消失会不会造成乡村文化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二是民生问题,学校少了,上学远了,要住宿乘车,会不会加重农村家长的经济负担?三是安全问题,过去的这个冬天,云南的这个“冰花少年”,戳中了无数母亲的泪点,让亿万老铁感到扎心。金同学说还要去杭州寻找那块“校址石”,再看一眼大学母校浙医大,然后到美国探访华盛顿大学。下一步要着手研究关于国内中小学校变迁与文化传承的课题。以此来致敬魂牵梦萦的母校,致敬无私奉献的老师,并希望能给决策者和后人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故土省亲两月有余,动身已是春风十里。别了,故乡!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再见,母校!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后记

  近年与几位老教育人一起整理教育史,大家感叹世事变迁真的太快了,江山的学校变得愈益漂亮,江山的教育也在高歌猛进。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江山中小学校的消失数量与速度也是惊人的,其中许多是让学子无限怀念的老校名校,在江山教育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人们永远铭记。因而,我们用这种形式,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部分,来怀念一所所随风消失的学校,来致敬一代代安贫乐道的老师,重拾我们自己这代人曾经的记忆。所以,我们探讨母校,摇动情愫,其目的不是戳几个泪点,博一几声叹息,而是希冀从历史中得到一些教育,从回望中受到一些启迪。澄沙汰砾,洗尽铅华无数,留下来的学校,承载着太多消失学校的重托,承载着无数学子的精神慰藉,要更加珍惜生存发展,更加注重办学质量,更加增强家国情怀。让历史来告诉未来,让后人来评说现在!

作者:通讯员 芭蕉绿了   编辑:刘奕琦
分享到: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