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光接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浙江日报采访

2018-03-13 10:07:33  来源: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衢州发布  

近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分别刊发了对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的采访。

连日来,《浙江日报》连发三篇对徐文光的采访。一起来看看——

3月12日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在6版刊发了该报记者俞海萍对徐文光的采访,题为《绿色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代表:

绿色发展助力强国建设

修改后的宪法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重要体现。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衢州是钱塘江的源头,是浙江的生态屏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衢州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上精准发力,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生态答卷”。接下来,衢州将以“大花园”建设为统领,以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两山”实践示范区为支撑,加快“绿色发展、西部崛起”,打造“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同一天,《经济日报》在14版刊发了该报记者黄平对记徐文光的采访,题为《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

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山海协作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浙江发展总纲“八八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告诉记者,山海协作工程自2002年全面实施以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取得了丰硕成果,浙江在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衢州作为浙江的山区,是山海协作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不仅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打开了山门、城门、脑门,使衢州绿色发展、“两山”转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面向新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赋予山海协作新的内涵,以新理念、新动能、新格局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徐文光代表告诉记者,根据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杭衢两地提出了“一重点三转变”的思路。

“一重点”,就是以创新合作为重点推进新时代的山海协作,让“山”和“海”共同走向高质量发展;“三转变”,一是从单向扶贫输血向双向合作造血转变,二是从传统产业阶梯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三是从以往市县分散单独协作向市域一体对口协作转变。

徐文光代表告诉记者,要在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的过程中有更大作为,还需进一步系统谋划,跳出衢州看衢州,联动杭州看衢州,站在全省看衢州,真正让衢州融入全省“四大建设”,争做大湾区的战略节点、大花园的核心景区、大通道的浙西门户。

3月10日,《浙江日报》头版《浙江代表委员热议抓“第一资源”、建“人才强省”——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一文中徐文光阐述了衢州的人才战略。

欠发达城市和相对偏远地区该如何“引才”?又凭什么抢占先机?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说:“事业发展,关键在人。以人为本,抓人促事。”

位于杭州城西的衢州海创园是全省首个跨行政区建设的“人才飞地”。总部入驻在此的企业,可享受当地的“同城待遇”,产业落地衢州时可享受衢州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10多名,新增填补国内空白高新技术成果10多项。衢州还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人才富集地建立了多处“飞地”。

“在‘飞’出一片新天地的同时,衢州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土人才培育,让更多的衢州人在家门口就业,让他们有更多的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比如我们正在打响‘技能衢州’品牌,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徐文光代表说。

同一天,浙江日报第五版刊发了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最多跑一次”如何再发力》:

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

“最多跑一次”如何再发力

这两天,在全国人代会浙江代表团驻地会场,有关“最多跑一次”的热议一直在持续。

作为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试点,衢州市交出了一份光鲜成绩单:“最多跑一次”实现率97.3%,群众满意率97.2%,“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成为全省标配,“多审合一”“测验合一”走在全国前列。

“最多跑一次”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什么?深化改革还需要打通哪些堵点?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

记者:您如何看待“最多跑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徐文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一词出现了97次。让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最多跑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中央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充分肯定。“最多跑一次”是一种理念一种标准、一个切入点一个突破口。它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最深层的是思想、观念、组织、制度、文化的创新变革,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最终目的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现代民主法治、现代互联网条件下的现代新型政府,以政府自身的转型来引领和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打通“信息孤岛”是实现“最多跑一次”的重要一环。这方面,衢州市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

徐文光:以前,大部分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手里,你管你的,我管我的,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实现“最多跑一次”,必须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和“整体政府”理念,坚持跨界融合、互联互通,打破部门壁垒、打通信息孤岛、打破传统流程,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整体联动、协同服务、便民利民。为此,我们以“一网通办”为目标,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举个直观的例子,以前,群众办公积金业务要跑7个部门、开7个证明、跑至少10趟,现在只要拿身份证和购房合同,到公积金窗口一次办结所有事项(包括后续的不动产抵押手续),真正实现“零证明、跑一次”,办理时间从至少半个月缩短为不超过半小时,这一做法已经在全国推广。目前,衢州的信息共享总量排在全省前3位,我们要求全市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大家都要绑在一起,除法律规范有明确规定外,数据原则上都要拿出来共享。

记者:目前来看,“最多跑一次”还有哪些堵点要打通?

徐文光:目前,衢州市级35个部门所有审批事项共1359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的事项1324项,占97.4%。已实现“一窗受理”的事项1139项,占83.8%。成绩较好,但堵点也有不少,有些问题需要国家层面给予协调支持。比如在改革保障上,需要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在技术路径上需要加快打通“信息孤岛”,比如推进国家部委信息系统与地方的互联互通,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重点领域信息共享,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等。

记者:现在,“最多跑一次”成了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您认为,“最多跑一次”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

徐文光:改革未有穷期,“最多跑一次”改革永远在路上。最重要的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牛鼻子”工程,引领和倒逼政府自身改革,引领和倒逼经济社会转型,重点是要做深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党建+基层治理”两篇大文章,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支撑”,撬动全方位各领域深层次的变革,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升级版。

接下来,衢州着重从三个维度上发力:横向扩面,从商事制度单项试水、“一窗受理”系统集成、“无差别受理”,到“无证明办理”层层推进;纵向延伸,主要是向涉民、涉企、涉政、涉基层“四大领域”延伸;内向拓展,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扎实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与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政府的自我革命,引领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

3月12日,《浙江日报》第六版刊发了题为《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干部群众建言献策——破解人才瓶颈 推动乡村振兴》,一文中徐文光阐述了衢州的乡村振兴战略。摘录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和干部群众建言献策——

破解人才瓶颈 推动乡村振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进入新时代,把握新方位。此刻的浙江乡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看重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正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高水平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的浙江,如何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日,记者专访3位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丽水市委书记张兵,并连线省内有关专家和乡土人才,一起碰撞思想火花。

根本之道,求贤若渴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记者:作为设区市“一把手”,您眼中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应当具备哪些主要素质?眼下,您所在地区最需要哪方面人才?

徐文光:我最看重那些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些“田秀才”“土专家”,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的甚至具有“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辐射效应。结合衢州乡村大花园建设目标,今后我们将重点引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方面的人才。

青年返乡,乡贤回归

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热潮

记者: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将更多的资金、智力、人力从城市引入乡村。近年来,您所在的市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徐文光:说起吸引乡贤返乡,衢州也有蓝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高校博士教授、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产业技术能手、知名企业家等各领域乡贤为重点,每个行政村至少聘请一名乡贤顾问,开展一项乡村振兴项目,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还可设立乡贤工作站或乡贤工作室。

常山大桥头乡濛桥村的饶海平,就是一名从杭州回到常山创业的乡贤。2017年,他回村创办浙江常山濛桥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农村观光旅游项目,今年预计可带动100余位村民就业,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万元。

深耕乡土,因材而用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记者: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吸引外来人才以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对此,您所在的市是如何立足实际,培育乡土人才?

徐文光:乡土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也是衢州实现绿色发展的生力军。

一方面,我们抓实“新时代农民”素质提升培训,高质量建好“衢州农民学院”“衢州女子学院”等特色培训平台,做强“金牌月嫂”“常山阿姨”等品牌;另一方面,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如开化县连续3年实施“十千万人”培训工程,培育“根艺师、茶艺师、气糕师、评茶师、清水鱼养殖师”等“乡土八师”,并成立气糕办等机构,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地方标准,深化乡土人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制度,发展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原标题《徐文光接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采访!》,原编辑洪燕辉。编辑于山)

作者:   编辑:邵倩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