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衢州频道 > 衢州新闻 正文

蛋壳上刻画万千世界 常山小伙刀尖下展绝活

2017-01-24 15:16:46  来源: 掌上衢州客户端  

  寒冬来临,似乎连空气都要被冻僵。29岁的戴理平反反复复搓着手,直到每个关节都活络了,才开始自己的工作。凭着一支笔,一块橡皮,一把刻刀,这个常山小伙子就能给薄如蝉翼的鸡蛋壳注入无限的艺术活力。

  蛋壳上雕花,细中出功夫

  对如今的戴理平而言,鸡蛋壳上刻花并非难事。

  十年前,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蛋雕时,戴理平惊呆了。“都说以卵击石,鸡蛋壳又薄又脆,怎么就能拿把刀子在上面刻呢?”戴理平在电视机前看得入了迷,老艺人每回落刀,他的心就跟着悬起来,生怕鸡蛋壳碎了。

  关上电视,戴理平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上网搜了不少资料,拿着鸡蛋琢磨开来。学过两年美术设计的戴理平,用铅笔在蛋壳上勾勾画画,又按捺不住去买了把小刻刀,决定自学蛋雕。

  “仔细瞧瞧,鸡蛋的模样也分秀气和长得蠢的。”要学蛋雕,先要找到合适的蛋。戴理平蹲在卖鸡蛋的小贩前,累积出了一套“选蛋经验”:红皮鸡蛋蛋壳厚度较均匀,外表也比较光滑鲜亮。

  选好鸡蛋后还要精心处理,将鸡蛋表面去污清洗,在底部钻小孔,用针筒抽出蛋液,再做防腐处理。戴理平的蛋雕技艺从刻字练起,《兰亭序》全文408个字,他逐字刻过去。“每天用掉二十来个鸡蛋壳,刻成一个字再换下一个字。”那时候,戴理平隔三差五就给街坊邻居送去刻好的鸡蛋。起初,父母也不理解,好好一个小伙子,整天呆在家里,在小台灯下一坐就是半晌,拿把刀还真能在鸡蛋壳上雕出花来?但拗不过戴理平的执着,即使刚开始每个鸡蛋都要被刻破,只要有一个没刻坏,他就很有成就感。

  半年后,全套《兰亭序》刻完,落刀的力度有些分寸了,戴理平着手开始刻图案。“鸡蛋壳是曲面,构图设计完全不同于在纸张上。”他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出各种图案元素,经过反复修正,才能开始正式雕刻。渐渐的,房间里再也堆不下刻好的鸡蛋,戴理平就挑选了一些有意义的作品送人。收到精美的蛋雕,亲朋好友啧啧称赞。

  耐得住性子,也扛得过寂寞

  不论刻过多少个鸡蛋,每次拿起刻刀,戴理平都如履薄冰。蛋雕的整个过程可谓刀刀皆险,手劲儿大了,蛋壳容易破,手劲儿小了,层次感很难体现出来。“手一抖刻错了,往往就前功尽弃。”

  2010年,戴理平偶然结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淞南蛋雕技艺”的传承人袁家钊,在老先生的指导下,他还掌握了浮雕、阴雕、阳雕、镂空等手法。

  一件“中国梦”蛋雕作品,从构思到创作,整整花了小半年时间。

  在只有0.2毫米—0.3毫米的蛋壳上创作,刀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最难的是布局,蛋壳上的长城、山河、天安门、军人形象集中了各种手法。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刻刀落下就没有捷径可走。”胆大、心静,掌握好用刀的力度。蛋雕手法说起来简单,但落在蛋壳上,再轻巧、细致的刻画也能化为千钧之重。戴理平信“手感”,感觉不对,就松开手缓一缓。长年累月握着刻刀,他的指关节上生了厚茧。在台灯下独自一人盯着鸡蛋,时间一久,他也觉得眼睛发酸。耐得住性子,也扛得过寂寞,仿佛成了戴理平的“职业修养”。

  戴理平对着鸡蛋刻了6年,才觉得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期间,他也开过小店,做过别的工作。“人总要生活,我需要一份工资来支撑做喜欢的事情。”戴理平坦然说道,尽管人们看到蛋雕会觉得很稀奇,甚至有人想学艺,然而当时的现实就是蛋雕经济收入不被看好。“刻得再多、再好,没有人欣赏购买,还不是白忙活?”

  “蛋雕技艺稀奇,不仅在于材料和工具有矛盾,过程耗时耗功,更在于它的独一无二。”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鸡蛋,手工工艺也无法批量生产。面对淘宝上十几元一个的激光蛋雕,或是装饰过度的蛋雕音乐盒,戴理平不以为然。他说,自己只能展现出简单朴实,并且脱离不开乡土的蛋雕艺术。

  “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浮躁,一时兴起来学蛋雕,又坚持不了多久,这是我最怕见的。”明明不到而立之年,戴理平的身体里却像住着一个老灵魂,但他仍乐意展现、传播这门技艺。“我想让别人知道常山还有蛋雕这门手艺,衢州更有艺术生长的土壤。”十年光阴弹指过,然而,戴理平觉得自己要“修炼”的路还很长。零点几毫米厚的蛋壳,方寸之间,还有万千世界等他探索。

作者:   编辑: 于山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视频 更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图说衢州 更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