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姐,证儿带了吗?”“带了带了,您瞧!”早上7时许,临安汽车东站站前广场,41岁的胡玉红刚把一个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团卖出去,还没来得及找钱,就忙不迭地向过来检查的小组长展示挂在厨师服里头的“临时早餐服务证”,“忘不了的,放心。”她笑着说。
广场不大,几辆满载着各种食材、炊具的早餐三轮车整齐地排成两排,中间空出了一条宽敞的过道。摊主们身着统一的白色厨师服,头戴小红帽,看上去既干净,又洋气。
这是临安城管刚推出的便民早餐服务试点。简单来说,就是让临时摊贩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进行自我管理。连小组长也是摊贩们自己推选的。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临安城管局综合执法科科长裘国平告诉记者,“对于临时摊贩,一味驱逐是不合适的,不仅老百姓买不到东西,摊贩本小利薄,好大一部分都是家庭比较困难的,他们靠什么谋生?”
汽车东站位于临安市繁华的钱王大街东端,车来车往,人流密集,可附近的餐饮店铺却不多。据了解,最多的时候,东站广场周边聚集着10余个临时摊贩,不光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还常因“抢生意”发生冲突。
前不久,临安城区各中队把辖区内的早餐摊主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座谈会。双方各抒己见,最后约定,如果要继续把生意做下去,摊主们得先办出健康证,再签订“临时饮食摊点承诺书”。这样,他们就能得到一张“临时早餐服务证”。
“主要就是要求我们定时、定点出摊,把卫生搞好。”60岁的河南人文彦明告诉记者,“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至于健康证,做个体检就能拿到,也很方便。”
文彦明在东站做了4年早餐生意,算是“老前辈”了。“以前看到城管总有点紧张。”
现在,文彦明不仅能继续帮妻子做早点生意,还当上了东站试点的“小组长”。每天一早,他都会抽空在站前广场转上几圈,检查下其他摊贩的着装、证件以及卫生状况。有时,还会通过微信发布一些临时的检查通知。在城管与摊贩之间,老文成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他很负责任,起到了很好的协调、带头的作用,现在来看,起码起冲突的几率大大降低了。”裘国平说。
除了文彦明这样的“小组长”,积分考评也是试点的一项重要制度。“证件没带,卫生没搞好,被群众举报……这些一旦发现,都要扣1至2分,”文彦明说,“跟驾驶证一样,一年扣完12分,经营资格也就没了。”
大伙儿对这样的考评制度没有太多意见。“既然签了承诺,就要做到,老让别人批评多难为情。”胡玉红说。在胡玉红的小三轮后头,记者看到了一只已经套好袋子的垃圾桶和一副崭新的簸箕、扫帚。这几乎已成为各早餐摊的“标配”。“做生意的空当,随手打扫一下也不麻烦。”
实名登记、规范经营,这下摊主们安心了。每天早上6时到7时30分,他们用自己的勤勉和手艺赚取收入,时间一到,马上拿起清洁工具,把地上收拾得干干净净。与此同时,执法队员们的压力也减轻不少,一些中队甚至开始主动为大家提供电路维修、体检安排、政策咨询等各种服务。
在“老城管”裘国平看来,早餐试点让城管和摊贩双方都得到了理解与尊重。“不少习惯了东奔西跑的摊贩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早点拿到‘服务证’。”
截至目前,临安城区这样的早餐试点已开出10余个,登记摊贩总计7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