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民工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民工从熟悉的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启打工生活。然而,由于安全防护意识的淡漠和劳动保护的匮乏,农民工一次又一次成为被伤害事件的主角。为了避免“拿命挣钱”的艰辛和悲怆,提高农民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建筑工地上的安全标语充斥着陈旧、空洞的宏大叙事,难以引发农民工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换言之,这样的安全标语犹如一个悬置、虚化的“稻草人”,对农民工起不到应有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制度善意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最狠安全标语”是在借鉴过往经验基础上的另类尝试,有着良善的初衷。
直白的语言、决绝的语气,“最狠安全标语”用农民工看得懂、易于理解的方式来传递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只要做到了安全生产,这些不幸的事情就会远离农民工。在这个人的不确定性取代自然因素占据主导的风险社会,农民工只有慎之又慎,才能享受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论是经济上的宽裕,还是情感上的慰藉,抑或亲情的滋润,脱离了安全生产,一切都会成为泡影。
只不过,在劳动者尊严和权利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最狠安全标语”难免会引发公众的质疑。从文化审美上看,冰冷、生硬的语言,让农民工看到的是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却忽视了人性的光亮和社会的温暖;从概率上看,“最狠安全标语”将一些小概率事件组合在一起,具有危言耸听的浮夸味道。
谁都不愿意看到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固然需要农民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也需要用人单位健全劳动保护,给劳动者搭建一个周密、细致的安全防护网。在此基础上,即使发生了意外伤害,也要让农民工得到应有的补偿和援助,而不是将他们视为“累赘”,让他们无奈而又孤独地去承受现实的残酷和命运的艰难。
透过“最狠安全标语”这面镜子,我们不仅要看到当前在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短板和不足,也要看到标语背后的麻木、冷漠的社会心态。只有将农民工自我防护和外在的制度护佑、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意外伤害事件才会越来越少,“最狠安全标语”才不会一语成谶。(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