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记者通过主办方琴台音乐厅,采访了身在北京的沈洋。他介绍,此次音乐会,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示沃德·马斯顿这样一个人,“作为一个盲人,他对所有音乐家的概念不是像咱们认为这个人长什么样,他了解的全是通过耳朵、声音获得。”沈洋表示,他不敢说此次音乐会是像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一样的“大餐”,但至少对于武汉的观众来说,“我们填上的将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东西。”
记者:这次音乐会曲目很特别,这样的曲目编排之前有过吗?
沈洋:我跟马斯顿在他费城市郊的家乡有过排练,这些歌对于马斯顿先生来说是熟悉一辈子的,美国20世纪流行的名歌至少有超过800首在他的脑海中。我演出这些曲目的目的,在于全方位的艺术展示。这些曲目几乎能够展现美国最优秀的歌曲,代表美国的一种音乐的传统,这也是展现全世界不同音乐风格的一个机会。大家一定会非常享受,一定能从音乐中得到你们想得到的美。
记者:您跟马斯顿怎么认识的?有趣的小故事?
沈洋:中国认识马斯顿的人数量不多,但是认识的人都知道他有多牛。是他给了我们对历史录音的正确认识。第一次见到他时,确实还是震撼到我了,他确实是全盲。而且难以想象,他家里成千上万的唱片,他用手摸就能知道它的品牌、出版年代、靠顺序记忆知道是什么曲子。见过他的人一定会对他肃然起敬。因为你会知道,他把生命给了这些历史录音唱片。记者:您这次与马斯顿合作,使音乐会突破了古典的界限,我将其叫做“融合”。未来您还会做一些更多的尝试么?
沈洋:很高兴你用了“融合”这个词,而不是跨界。因为我很反感跨界这个词。跨界只是跨出去,最终还要跨回来,而不是跨出去。未来应该会去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当你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哪怕你做的不是最顶尖的,但也应该是好的。
记者:从中国走向美国大都会的舞台,可否分享下职业生涯中特别骄傲或特别难忘的经历?
沈洋:在国外的学习,包括和不同艺术家的合作,让我知道我得有一个准绳,它能够衡量艺术的标准。举个小例子,大都会歌剧院的总监就让我了解到,音乐在底下所做的工作,不是功利性的,不是你演什么才去研究什么,而是每日必食的面包和水一样,而不是形式上的一种虚假的东西。从马斯顿先生身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历史录音这一块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并不能真的赚很多钱,更多的收入来自于爵士钢琴演奏,而他本人在历史录音这方面花的精力是我们不能想象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全盲的人来说。所以,爱音乐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不是通过音乐来得到什么。记者黄丽娟通讯员杨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