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新闻频道 > 社会新闻
是否生二胎屡被问及 单独两孩成女性求职隐形门槛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3-31 09:13:39
  “打算生二胎吗?”对于“单独”家庭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已不再新鲜。然而,如果女性在求职过程中被问到这个问题,多少会觉得有点尴尬和无奈。

  “单独两孩”政策在本市落地已有一年。该政策实施后,部分求职女性可能要休两次产假,对用人成本精打细算的单位对此可能会有所顾忌,因此不倾向于招聘女员工,“二胎”可能会成为部分求职女性的“隐形门槛”,除此之外,曾是职场上“香饽饽”的已生育一胎的女性,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职业发展困惑。

  求职女性

  “是否生二胎”屡被问及

  “本来谈得好好的,可用人单位一听说我可能要生二胎,立马就转变态度了。”笔者前日在某知名大学招聘会现场听到不少这样的抱怨。不少用人单位都会问及女应聘者是否结婚、打算生几个孩子的问题。

  “原以为在硕士期间生完孩子会好找工作,没想到现在生‘二胎’也可能被用人单位拒绝。”一位80后的女大学毕业生说,她跑了几场招聘会,好几家用人单位最初对她的实习经历和能力都比较满意,最后招聘企业的负责人问她:“你打算要‘二胎’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用人单位找出一堆理由将她拒绝。她叹口气说:“国家允许生‘二胎’了,但工作却又变得难找了。”

  不仅女大学生求职遇到“隐形门槛”,在职场打拼几年已成长为中流砥柱的女员工也面临着新的困惑——再次生育,在她们看来意味着又得“牺牲”一两年的时间,升迁之路被阻不说,还有可能导致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拱手送人。于是,她们面临着比生第一胎更艰难的抉择:到底是“生”,还是“升”?

  网友“六月冰凌”在网上吐槽,感觉自己好像被领导“套词儿”。“前几天吃饭的时候,领导忽然问我,你家孩子已经四岁了,有没有考虑过再生第二个?我想都没想,就照实告诉领导,还在犹豫中。这两天,我们部门的副主管候选人出来了,我本来是候选人之一的,可名单上没有我。”

  用人单位

  盘算两次产假成本

  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的招聘主管刘先生向笔者表示,企业这么做也有自己的“苦衷”。

  “公司去年新招的一名女大学生,没干两个月怀孕了,根本就不能再指望她出去跑业务,还得‘供着’。”他表示,公司经常需要员工出差,女员工怀孕后肯定不方便跑了。等到生孩子,休产假需要几个月,生完孩子后,心又在孩子身上,还因为产检、给孩子注射疫苗等原因频繁请假,难免会影响工作。“所以,我们现在招聘一般都考虑男性。即便招女员工,最好是生过孩子的。”

  “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也的确影响到了一些企业的用人标准。一家世界500强汽车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以前招聘都问婚育情况,下次招聘还得婉转问问应聘对象是否觉得孩子还需要一个伴儿,看来以后已婚已育有两孩的才是优选。”

  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般来说,企业女性员工生第一胎时,可享受5个多月的产假,符合条件的女性员工生二胎时又将获得3个月的产假,按照4000元的平均工资加上五险一金的标准,公司每个月将为因生育断岗的女性员工投入6500元,两次生育附带的8个月断岗期将给企业带来约5万元的支出。

  专家说法

  应维护职业女性正当权益

  有关专家表示,就业的性别歧视实际上反映了企事业等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非社会化的矛盾。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祝女士告诉笔者:“解决女性在职场中因生育问题受到的歧视,需要用人单位和女性员工自身一起努力,缺一不可。”

  一方面,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理解、尊重和保护女性权益。“女性不只是职场人,也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帮助女员工完成她们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另一方面,女性也应该学会运用法律等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与此同时,女性也应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做好职业安排,不让生孩子对工作造成太大影响。祝女士认为,现在很流行的“女汉子”一词,体现的是一种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她们敢于担当、独立自强,努力做到在职场上不比男性逊色。

  祝女士建议:“如果女性在怀孕前,做好个人规划和心理准备,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将工作做好交接,生育后回到工作岗位尽快重新融入,尽量减小对工作的影响,就不必过于担心调职降薪的风险。”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实习生 罗颖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