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描述,宁国府除夕之夜祭祖后,贾母归了正座,贾敬、贾赦等领了诸子弟给她行礼。行礼、受礼完成后,又“散压岁钱、荷包、金银锞等物”。
图:汉代双鱼图案压岁钱。
图:明清朝时期普通人家的压岁钱,多是用红线串起
图:清代大户人家的压岁钱,是实打实的金锭
图:现代压岁钱通用钞票,以纸质红包包装
压岁钱的风俗从汉起源,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独特的年文化,那么古人的压岁钱是什么样的呢?
压岁钱起源于汉代,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等,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流行。相传古时候每到大年三十,都有一名叫“祟”的小妖去戏耍家中幼儿,孩子往往被吓得大哭,并因此患病。因此在民间有了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叫做“守祟”。有一对夫妻,在年三十的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伤害儿子,母亲就用八枚铜钱用红纸包住,放在孩子枕头底下。“祟”出现之时,被铜钱红包吓退。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压岁钱的叫法也流传开来。
另有一种传说,压岁钱起源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大人燃爆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古时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当做吉利物品或辟邪用的类似钱币样子的东西,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
唐代,宫廷散钱之风也颇浓。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从春日“掷钱为戏”到发展到“洗儿钱”,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认安禄山为义子,“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
压岁钱也出现过长方形的钱币形状。北宋王黼在《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的压岁钱样貌:“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
明朝和清朝时的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线串起来的。清朝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录》当中就有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普通百姓家以这种类似钱币的物件作为压岁钱,古代大户人家发的压岁钱,可是正儿八经的“金元宝”—金银锞子。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亲朋友辈来辞岁者,留饮啜,答以宫制荷包,盛以金银锞饰。”
金银锞子,通俗的说法就是小金锭,专门用金银铸造出来用来送礼、打赏或当做压岁钱之用。与市面上作流通的金锭形状不同,金银锞子多呈不规则状。一般为了表吉祥之意,金银锞子表面会铸有富贵图案或吉利词。金银锞子虽不流通,但由于是金银所致,与现在的金条、银条类似,在古时也只有富贵之家才散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