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年薪40万美金,每年至少保证有一个月年休,每天最多看20名患者,还可以边喝咖啡边给患者看病。
另一边是:全年没有年休,经常要不定期加班,每天看50名患者是常态,看病的时候连口水都不敢多喝,生怕喝多水要去厕所,耽误看病。
前面说的是在美国当医生,后面则是回国内当医生,当这样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个?
肖芒选择了后者,回到国内的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当医生。为什么?
“我不是最好的学生,也不是最优秀的员工,但我有最佳的雇主——邵逸夫医院。”目前就职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肖芒副主任医师说,医院刚于日前拿到了一个由国际知名管理咨询机构寄来的调查报告:2014年度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该调查报告正好为他作出的选择做了很好的注解。
“魔鬼式”培训后,他拿到全美医院任职“通行证”
2010年,肖芒作为邵逸夫医院公派进修医生,被派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培训外国医生的“2111”人才培养项目,为期一年半。这样的待遇,对于邵逸夫医院里的3500名员工来说,当然属凤毛麟角。在肖医生看来,医院对他未来的个人发展花了大血本了。
在美国进修情况如何?肖芒开玩笑地用“暗无天日”来形容这段经历。
肖芒基本上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全程参与到各类大手术中。但恰是这样的“魔鬼训练”让他最快速地掌握了临床技巧。“在国内可能需要5-10年的学习实践才能到达这种程度,而我在美国,全部浓缩到这一年半里。”
“国内是一个医生带两三个学生,在美国是六、七个医生带一个学生,每天我接受的都是‘魔鬼式’的培训,每次上的都是疑难杂症的大手术,导师以把我累惨为乐。这一年半虽然很苦,但是我很开心,也很感谢医院给我这样的机会。”肖芒说,在培训中心进修一年半后,他学习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理念,见识到了国内没有的技术,毕业时,考核合格的他获得了一张许多美国医生都梦寐以求的高级头颈肿瘤外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有了这张证书,意味着他可以在美国任何一家知名医院就职。
不过肖芒没有选择“跳单”,而是按时回到国内。用他的话说,没有邵逸夫医院,就没有现在的他。
回到医院后,他的许多想法和建议迅速被院领导采纳,而且在医疗器械的购买和人才团队的配备上,医院第一时间给予配合。
“医院给了我国内医院少有的机会,为我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邵逸夫医院就是我心目中的最佳雇主,医院今年拿到第三方机构评出的这个殊荣,我一点也不意外。”肖芒说,除了他这样的培养计划,医院每年会派出大量医护人员到国外进修,并在回国后得到大力发展与支持。
医护人员桌下都装了无线报警器
“最佳雇主的消息是上周发给我们的,我们也很意外,调查的时候,一点都不知道。我们医院获得过许多荣誉,但这是少数几个让我们全院人都感到自豪的一个荣誉。”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教授说。
该调查去年5月开始,历时6个月,全国共有87家三甲医院满足统计要求进入榜单。调查内容共包括六个方面:薪酬福利待遇、医院文化情感、个人晋级发展、医院基础设施、医疗服务质量、工作环境压力,24个细化指标。最终在全国评选出50强,邵逸夫医院位居全国第23位。
对于这个结果,蔡院长很高兴但不意外,因为从2013年以来,他就强调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也要“以员工为主体”,所以,在医院文化建设上投入了许多心力。
比如,用来收集意见的“院长信箱”,蔡院长每信必复。2013年7月开设至今,共收到来信600余封,这些信件均得到及时反馈处理。通过该信箱,医院推出了许多关爱员工的人性化措施,比如庆春院区和下沙院区之间的区间公交车298路的推出,就是员工通过信箱向院长建议的,这条线路很快推出,并且由医院为员工坐车买单。
再比如,“温岭杀医”事件发生后,整个行业医护人员的情绪都有波动,邵逸夫医院第一时间在医护人员工作区域安装了一键式无线报警器,护士的工作台下、医生的诊疗桌下都能触手可及,极大地安抚了医护人员的情绪。而且夜班时,每个楼层加派一倍力量的护士,既减轻原来的工作量,也为了应对随时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