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38年来最长寒假 “花样”寒假不惧长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5-01-27 10:58:06

  今年的寒假号称38年来的最长寒假,据报道,上海至少10所高校的寒假天数等于或超过40天,同样情况北京至少9所高校面临,寒假放多久?应该怎么度过?寒假生活谁做主?对此,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联合湖南科技大学、武汉工商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面临“史上最长寒假”的高校开展调查,面向在校师生共随机发放问卷580份,其中,教师140人,学生440人(研究生62人、本科生178人、专科生200人),专业涉及文科、理工科、医药护相关专业60余个。以下是具体统计分析。

  因地制宜放寒假

  对多数高校而言,历年的放假时间相对稳定。但由于受地域及气候、学校类别和学科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地高校的放假时间虽有一定的共性规律,却也有一些差异。结合一份对高校放假时间的对比调查发现,多数学校寒假集中在1-2月份,放假时间少则5周,多则8周。寒假时间长的学校则暑假时间短,反之亦然,寒暑假总体维持在9-12周。之所以会出现差异,主要与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课时等教学安排有关。而且,出于气候、生活习惯、节能等考虑,北方高校的寒假明显长于南方高校。相反,南方高校的暑假要长于北方高校。

  调查中发现一个怪现象:不但各所高校放假时间不同,同一高校不同专业放假天数也不同,甚至同一专业放假天数也不尽相同。这个寒假,有48%的受访者放假天数在40-60天内,60天以上的有35%,少于40天的占17%。而且,学生假期明显长于教师,少则一周,多则三周。教师的实际休假天数总是少于校历公布天数,因为学校要安排些活动,所以教工延后一周放假、提前一周开学也是常见的。对于放假时间多与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影响和改变原有计划。

  变着“花样儿”过寒假

  从调查情况看,历年寒假大学生生活选择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宅在家里、走亲访友、充电学习、社会实践和旅游,有近1/3的人选择了兼职和实习,开展科研活动的只占6.21%,相对于白领而言,在校生选择寒假相亲的只占0.34%。不过,却有52.24%的受访者选择宅在家里,每天吃饭、上网、看书、睡觉……面对这样的寒假生活,四成的受访者表示没什么感觉,表示满意的有三成六。

  寒假虽年年过,内容却每每不同。对比往年,今年的寒假选择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两降五多”上:走亲访友的略有下降,但排名却从第二位升到了第一位;宅在家里的则是陡降,直降两成,从第一位滑到了第三位。而选择充电学习、社会实践、兼职、旅游和实习的却全线上扬,均比往年多了5%左右。这说明大学生对假期安排更理性了,更注重蓄积能量,蓄势待发,过一个保值增值的寒假。

  全面合理用寒假

  “我的假期我做主”这是受访师生的普遍心声。自己能明确规划假期生活的高达60%,只有1/4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假期组织一些集体学习和实践活动。

  寒假的设立就是从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让师生身心得以适当休整,让教师得以休养和培训提高,让学校有时间调整教学,让教学设施得以维护。调查表明,45.86%的师生认为寒假应与亲朋相聚。因与春节相连,“回家陪父母过年”、了解家乡变化,成为寒假生活的主流选择。相聚之余,认为应放松身心的也高达41.03%。

  寒假期间大家最担心的莫过于无所事事了,高达38.28%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了担忧。其次是担心找不到兼职工作,还有22.93%的人怕自己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总之,选择张弛有度、积极健康、蓄积能量的寒假生活在师生心目中还是主流。

  寒假已经成为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美好而值得期待。大家也勾勒了理想中的寒假生活:有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生活作息有规律,过一段没有手机打扰的日子……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