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传
王莒生,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央保健会诊专家,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原院长、皮肤科教授,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原所长。
“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医养生的核心理论,它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天”指大自然,“人”指身体,“合一”则是顺应的意思。从大的方面理解,天人合一是讲人和大自然、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规律,又要顺应宇宙的规律。从小的方面来说,天人合一就是指导我们生活在自然中,怎样求得平衡,怎样拥有健康。
“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说起来像是大道理,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在细节上的和谐,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需要一点点去磨合。它特别提倡重视后天养护的作用,每个人的先天基因决定了身体的基础,后天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生命的质量。也就是说,要尊重先天,但不能放弃或忽略后天,应该因人、因时、因地,顺应身体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来养生。
科学饮食最重要
养生讲究吃得有质量,这里的“质量”不是说吃得贵,而是要科学。
第一大原则就是要顺应自然。比如多吃时令的蔬菜和瓜果,少吃反季节、转基因的蔬果,这就是顺应时令。饮食上不要偏食,尽量吃整株菜,包括蔬果的根、茎、叶、花、籽,这就是顺其自然。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就是要因人因地,多吃成长环境中常吃的,父母家族中常吃的食物。现在进口水果、进口食品有很多,每个人都要考虑身体是否适合,偶尔吃些没吃过的食物对身体影响不大,但吃太多就接受不了。我在临床上常看到一些病人,由于吃了榴莲、芒果等进口水果导致过敏。还有些南方人到了北方生活,依然保持辛辣的口味,频繁上火导致口舌生疮,这些都是忽略了气候和地域的差异。
饮食上第二原则是遵循规律。比如一日三餐要规律:早餐的营养最重要,午餐要吃好、吃饱,晚餐要清淡、易于消化。但现在绝大多数人都给弄颠倒了,中午大多是工作餐,随意糊弄填饱肚子,过于草率和简单。晚餐则往往比较丰富,不仅热量太高,还难以消化,影响睡眠,长此以往会加大身体负担,导致疾病。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习惯吃素,有些人靠饥饿来控制体重,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真正顺应自然,应该什么都吃,什么都少吃一点,人体的正常运转需要多种营养的摄入来共同维持。
根据时节调作息
《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就是一种顺应,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合理安排作息。
春夏时节万物复苏,正值天地之气相交、生命繁茂生长之时。此时,人体要顾护阳气,才能保持一种生机盎然的状态。平时应保持舒缓而积极的生活习惯,尽量去伸展自己的身体,多去大自然中散步。作息上要讲究“夜卧早起”,即“晚睡早起”,入夜睡眠、天亮起身,每天保证6~7小时的睡眠时间即可。
到了秋季,万物成熟,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气燥,大自然的阳气开始衰减,阴气开始萌生,作息上要注意“早卧早起”,从而收敛精气,保持神志的安宁。
寒冷的冬季,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白昼逐渐缩短,黑夜逐渐延长。此时可以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作息应逐渐调整为“早卧晚起”,早点上床睡觉,如果时间允许,待到阳光照耀时起床最好,以躲避寒邪、求取温暖,避免阳气受到扰动,过度伤阴。
所以,该吃时就吃,该睡时就睡,每天顺时休息,否则便会导致阴阳失调。中医讲,白天属阳,夜晚属阴。白天时消耗精气神,如果到了晚上又不休息,就会让阳气消耗得更多,阴阳平衡破坏后很难补回来。有人后半夜才睡觉,即使晚起床也补不回来,就是因为错时休眠,违背了自然规律,因此《黄帝内经》讲要睡“子午觉”。
控制七情六欲
实际上,中医中的“天人合一”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是相吻合的。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没有不适的感觉,化验指标正常,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如果一个人情绪不好,不能与人良好相处,这也是不健康。真正的健康包括合理的情绪,喜怒哀乐都要适度表达。
中医还有“七情六欲可以致病”的说法,也是强调把控情绪,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这里还要特别跟中老年人说明:人到中年血气方刚,要戒之于“斗”。中年人不要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这时候人不能什么都想拥有,不要什么都去竞争,更多的时候应该学会放手,学会割舍。
人老之后气血渐衰,要戒之于“得”。人老退休后,凡事都要退后一步,这时就不要想得到了。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很多未了的愿望,要学会把这些深藏起来,不要再去争“得”。老人的养生基础就是要顺其自然,高高兴兴,学会宽松待人待事,把希望和机会留给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