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是根据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珠郎娘美》改编创作。据悉,明年1月8日,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即将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
国乐与非遗合作登国家大剧院
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由中央民族乐团、中共贵州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共贵州从江县委、贵州从江县人民政府承办,中央民族乐团、黔东南州歌舞团有限公司、贵州民间侗族大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本剧将于2015年1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首演,《行歌坐月》让世人更加了解多彩贵州、美丽黔东南,利用现有各项资源大力推动贵州民族文化,尽早实现“贵州中国梦”、“侗族中国梦”。
该剧用国乐与侗族大歌创新融合这一立体形象来解读、诠释、记忆、宣传保护侗族音乐文化,更是一次历史文化遗存艺术手段的创新,更是全面展现、记载侗族音乐的宏大工程。
聆听2500年前的天籁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黔东南州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有“天籁之音”的美称。今天,古代文明遗存正在与现代文明迎面相撞,人们已经失去了太多来自祖先的记忆。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又称行歌坐夜和坐妹侗语称“鸟蓊”,在不同地区又分别称为玩山或走寨。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坡上、树下对唱情歌。走寨又称走姑娘,盛行于侗族地区南部。姑娘们结伴在屋中纺纱、做针线,客寨青年男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情深时,男女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该剧生动地讲述了被誉为“侗族歌仙”的娘美与侗族小伙珠郎的真实爱情故事。
践行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精神之作
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护。此次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则是通过吸取传统文化精粹,创新的通过与国乐的融合,使得两种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以一种意境美、舞台美、服饰美、音乐美的作品呈现给观众,通过全世界巡演的模式,让大家有机会接收非遗文化,从而达到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终极目标。
由此角度,《行歌坐月》也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
侗族大歌文化产业链持续性发展
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及其系列文化活动,是侗族有史以来最大的剧目,是中国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的侗族大歌题材剧目,将要为世人展现出一台高品质的侗族文化艺术盛宴,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呈现歌颂“真善美”、凝聚“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行歌坐月》本剧于2015年1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然后陆续组织开展了系列的文化活动推广,在全国进行巡演,演出线路是贵阳、凯里、杭州、上海、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城市,并且会配套有10多次以上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该剧将落地贵州从江演出,形成一部永不落幕的艺术精品。此外,《行歌坐月》作为一场宏大开场的侗族大歌音乐代表作品巡演之后,接踵而至的文化产业链也将随之开始,据悉,具体的举措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