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医疗健康 > 健康资讯
7种毒素导致女性衰老 5种最佳清肠排毒食物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12-03 10:01:19

  在新陈代谢正常的情况下,人们所吃的食物经过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最后从肛门排出体外,整个过程一般可在12-24小时内完成,这样就可确保废物不在肠中过久停留。因为接触肠壁时间太久,废物就难免会被人体再次吸收,从而导致体内中毒。尽管人体有这样的防毒功能,可疲劳、紧张或其他生理原因,都会导致人体出现代谢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致使人体的废物长期停留在体内。这样残余的废物在肠内开始腐败,结肠中的菌群就会不断分解废物,产生毒素。毒素经过结肠再次吸收,不断渗出污染体内环境,后经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的不同器官,从而进入体内引发各种疾病,出现记忆力衰退、疲劳、面色灰黄、便秘、痔疮和内分泌失调、肥胖等症状。

  让女性易衰老的人体毒素的存在方式

  1.自由基:自由基是造成人体衰老的最大因素。适量的自由基有好处,可保护身体免受化学物质等外来物的侵害作用。但是身体内的自由基一旦过量,就会产生很强的氧化作用而侵害体内细胞,造成衰老、皮肤黑斑、过敏及心血管疾病。

  2.胆固醇:胆固醇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物质,人体内的胆固醇绝大部分由肝脏制造,它不仅作为身体的结构部分,还是合成许多重要物质的原料,但胆固醇的长期大量摄入会使血清胆固醇升高,增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3.宿便:宿便即肠道内长期淤积的陈旧大便,一般3-5日不解大便而停留于肠管内的粪块叫宿便。宿便是人体肠道内一切毒素的根源,它所产生的大量毒素被人体吸收后,将降低人体免疫力,诱导各种疾病产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4.脂质沉积:现代人经常摄入含有过高营养的食物,再加上运动量大,水分补充不足,就很容易导致血液粘稠。随着血液浓度的增高,就会造成大量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是各器官供氧不足,引起脑栓塞等疾病。

  5.尿酸:尿酸也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当尿酸在血液里的浓度超过正常值时易沉积在软组织或关节引发急性发炎反应。

  6.乳酸:人处于疲劳状况中会出现腰酸背痛、浑身乏力、运动迟钝、笨拙等症状,这是由于乳酸堆积造成的。乳酸是人体在长时间运动中产生的,它和焦化葡萄糖酸在体内不断积累,会导致血液呈酸性。

  7.水毒与瘀血:水毒的形成是因为人体食用了过多的冰冷食物或是体内的水代谢出现异常而导致的体液分布不均匀。瘀血是人体内的老、旧、残、污血液,是气、血、水不流畅的病态与末梢循环不畅的产物。水毒会引起发汗、排尿的异常与水肿,瘀血会引起细胞、肌肉的养分不足,造成肥胖等症状。

  五种最佳清肠排毒食物

  清肠绝招:吃苹果

  专家点评:苹果的纤维素含量比一般水果高,而且苹果中还含有一些果胶,会使大便变软,对排便有帮助。但是,对于那些肠道问题比较严重的人来说,靠苹果清肠排便效果不会太明显。

  清肠绝招:黑木耳

  专家点评:黑木耳也是非常好的清肠食物,而且经过风干的食品遇水后膨胀,会给肠道带来更多水分。不过,对于排便困难者,藉由吃一顿黑木耳通便是很困难的,除非加大量或者辅助运动方式,如练习瑜珈就很有帮助。

  清肠绝招:空腹喝凉牛奶

  专家点评:空腹喝冰牛奶可通便,一是因为冷的刺激会加速肠道运动,二是牛奶中有大量乳糖,而一半以上中国人都缺乏牛奶吸收所需的乳糖酶。所以喝牛奶后,乳糖没有消化就进入了结肠被迅速排出体外。

  清肠绝招:空腹喝蜂蜜

  专家点评:蜂蜜中所含的糖类比较丰富,可吸取体内水分留在肠腔里,利于排便。因为空腹进食肠道蠕动是最快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用偏凉的温水冲服蜂蜜,因为,太热或太冷都会破坏其营养结构。

  肠绝招:减肥茶

  专家点评:减肥茶有三点危害,一、长期饮用会使肠黏膜变色;二、减肥茶会损伤肠道运动神经,一旦停服肠道功能反不如从前;三、减肥茶中的物质会带走肠道内原本有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时间久了皮肤会变干。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作者: 编辑: 徐夏莉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浙江诚源律师事务所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企业资讯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