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我省高中全面施行的“减少必修,增加选修”的新课改之风,如今刮到了中等职业教育领域。
今天,省教育厅下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我省中职课改正式启动。
以往的中职学生基本只有“就业”一条选择通道,中职课改后,如何打通“就业”和“升学”两条路径?中职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又会怎样设计?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等相关人士。
新改革,新发展
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是国际上的教育大趋势,我省中职课改的出炉是否也是顺应此发展趋势的举措,能否介绍一下该方案出台的背景?
答:我们做过一个调研,基层中职学校的老师普遍反映,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水平还是生源质量上都有长足的提高,学生成长的多样化诉求越来越强烈,中职学校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处于高位运行的浙江中等职业教育也需要以新的改革谋求新的发展,在改革的“深水区”有所作为,形成新的先发优势。事实上,许多学校已在自发地着手一些深层次的改革,他们的经验与做法被充分地吸收到课改方案之中。此次中职课改是以国际上“普职融合”教育大趋势为改革取向,以“选择性”为改革的基本理念,着力打造可供学生充分选择的课程制度与课程资源,破除千人一面、万教一法的传统教育顽疾,打破阻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制度瓶颈。
“核心课”+“自选课”
问:本次中职课改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首先是建立了学生多次选择的机制。学校至少为学生提供两次选择机会: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的权利。方案提出了构建供必修的“核心课程模块”和供选修的“自选课程模块”两大课程类型,其中,“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文化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原则上不能超过总课时的50%;“自选课程模块”不少于总课时的50%。
再者,在普职融合的新课程框架下,中职新课改也在探索“专业教育”的新模式,直接就业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时数要求不低于总时数的50%,继续升学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时数要求不低于总时数的30%。此外,为避免学生选修的课程出现“碎片化”,还设计了“限定选修课程”形式,要求学校以“2选1”的比例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坚决遏制借“课程改革”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的倾向。
先试点,再推行
问:中职新课改是否会带来教学组织方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创新?
答:是的。我们会全方位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在机制层面的改革,比如,实施“成长导师制”,加强人生规划教育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指导;实施“多学期制”,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将一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划分成若干长短学期,组织学生下企业体验;尝试“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新机制,努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融合起来;实施新的学业评价制度,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尝试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
鉴于中职新课改涉及内容较广泛,改革力度较大,拟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今年拟选择10多所中职学校作为试点,2015年以县(市、区)和设区市为单位选择若干个改革实验区,争取2016年在全省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