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4月24日通过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修订案。新环保法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
专家称诉讼主体适度放开是修法亮点之一,有助破解环保公益诉讼难题
备受关注的环保公益诉讼主体也在有限放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符合上述条件的社会组织有300家左右。有环境法学专家表示,接下来最关键的,就在于法院如何“接招”了。
而在实践层面,包括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内的社会组织,面临立案难等的现实问题。舆论期待,修改的环保法能为艰难前行环境公益诉讼,提供新的动力。
诉讼资格:300家左右社会组织可提诉讼
在环保法修订中,备受社会关注的环保公益诉讼主体资格,也经历几次调整修改。
2012年8月,一审时,“公益诉讼”未列入。2013年6月,二审稿规定,“公益诉讼主体为中华环保联合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环保联合会”。
2013年10月,三审稿限定为:依法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全国性社会组织。
2014年4月,四审稿扩大到“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放开,是这次环保法修订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诉讼遭遇:一年提8起诉讼均未能立案
法律认可了公益诉讼后的第一年,全国全年公益诉讼受理的案件反而降到了零。
去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督查诉讼部部长走南闯北,但很郁闷。
中华环保联合会隶属于环保部,曾打过一些胜诉或成功调解的公益诉讼案件,是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的主力军。
2013年是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的新民诉法实施第一年。这一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督查诉讼部部长和他的同事们在全国各地一共提起8起公益诉讼。一些被告不乏“大老虎”,如导致土壤污染的中石油吉林松原采气厂。
但8起诉讼均未能立案。法律认可了公益诉讼后的第一年,全国全年公益诉讼受理的案件反而降到了零。这让中华环保联合会督查诉讼部部长很不解,“原来无法可依时还能立案,现在有法可依了,反而立不了了。”
“零记录”在今年被打破。中华环保联合会两起新的公益诉讼案件得到受理。其中,一起高速公路噪声污染案件本月在无锡市中院环保法庭被立案,另一起案件则在普通法庭得到受理。
中华环保联合会督查诉讼部部长说,“现在更关注的并非主体资格,而是更重要的程序问题,如怎么举证、怎么缴纳诉讼费、是否可以提起损害赔偿、赔偿金归属谁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家表示,新环保法通过后,新民诉法就公益诉讼程序问题的司法解释也会出台,目前最大阻力还在法院。“公益诉讼,要么告行政机关,要么告污染企业,两个都不好对付,法院怕惹麻烦,这才是根子。”
昨日通过的环保法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向法院提起环保诉讼,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相关法条——环保公益诉讼主体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
“公益诉讼主体”变化
●2012年8月一审
“公益诉讼”未列入。
●2013年6月二审
中华环保联合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环保联合会。
●2013年10月三审
依法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全国性社会组织。
按此规定,有十多家社会组织可能符合要求,但只有中华环保联合会曾做过环境公益诉讼。
●2014年4月四审
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