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义乌市星光实验学校聋部教室,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并不清晰。读毕,讲台上的虞丹英老师笑着朝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大声夸赞:“真棒!”
孩子们只能从老师的手势中判断语义,因为他们的世界没有声音。自从2002年来到星光实验学校任教,虞丹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聋儿。“虽然他们听不见我说话,但我愿用其他方式读懂他们的世界,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最可爱的孩子。”虞丹英动情地说。
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而言,她温柔的眼神就是春雨绵软的声响,她赞许的微笑就是夜莺温婉的合唱。
教学,不厌其烦
“a,跟我一起念,a。”尽管全班只有11名孩子,但虞丹英的说话声调明显要比平时高,语速缓慢。这个最普通的元音,虞丹英已反复教了一个星期。面对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着急全无用处,耐心地重复是唯一的方法。
虞丹英是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教会听障孩子们基础读写是她肩负的重任。10多年的特殊教学生涯,她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的接受能力比普通孩子差,而且容易忘,多次重复是必须的,所以上课的进度就特别慢。”每天早自习,虞丹英都会带着孩子们复习、巩固前一天学习的生字词。
耐心,说说容易,实践起来并不简单。为了让孩子准确区分拼音“g”、“h”的发音,虞丹英将孩子的手放进自己的口中,让他们一次次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感受声音的振动,找准发音的部位。一堂课下来,她早已声音嘶哑,咽喉肿痛。
手语、图片、实物展示、课件演示,虞丹英用尽了十八般武艺,期待孩子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从每天写一句话,到每天写一篇日记,她鼓励学生看书看报,摘抄背诵。渐渐的,不少学生能写出流畅的句子,甚至能用笔谈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2010年中考,虞老师的第一届学生全体上线,考入浙江省华强职业中专。
关爱,细致入微
“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他们都是折翼的天使,需要更多的关爱。”虞丹英告诉记者,由于生理缺陷及其引发的家庭问题,一些孩子会有明显的自卑情绪,不愿与外界接触。
9岁的李辉(化名),是个福利院收养的孩子。天生多重残疾的他,不但聋哑,智力也低于常人。刚入学时,李辉不愿接近任何人,戒备心理严重。每当有人稍稍靠近,他就会发出惊慌的声音。课间,这个不合群的孩子,大多选择独自坐在楼梯口。
一开始,虞丹英尝试用手语比划着跟他交谈,李辉并不理会。虞丹英没有放弃,越发跟这个孩子形影不离:一起用餐、一起打球、一起散步。慢慢地,李辉终于放下戒备心,开始主动跟虞丹英打招呼。
照顾类似情况的孩子,占据了虞丹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聋儿刚到学校时,都不会说话,连父母也很难跟他们沟通。”虞丹英记忆中有一个让她流泪的孩子,那个男孩性格特别内向,不愿意张口学习发音。
添衣加饭、陪伴游戏,等到孩子不再甩开她的手,虞丹英再一步步教孩子开口说话。半个学期后,“妈——妈”孩子模糊地吐出了这个词,惊喜之余的虞丹英顿时泪流满面。
“我愿做孩子们的守护天使,教会他们坚强地面对生活。”
付出,无怨无悔
12年来倾听孩子们无声的世界,虞丹英乐此不疲。“只要用心去发现,其实这些孩子都有闪光点,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很强。”
教室里有一个“心语心愿”信箱,孩子们可以将任何想法投入信箱。这个小小的信箱,成了她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老师,我们也想跳舞。”为了圆聋孩子的舞蹈梦,虞丹英绞尽脑汁。如何让孩子感知节奏?几经思量,虞丹英忽然眼前一亮:“可以借助鼓声震动,通过地板把节奏传递到孩子们的脚心。”随着脚下传来的节奏,孩子们将一曲《小鸭子》跳得欢快。虞丹英也发明了“虞氏”聋生音律教学法,她编排的节目多次获得全省、全国的奖项。
奉献,伴着孩子,从课堂到课外。2009年上半学期,班上一名家境贫寒的女孩,在临近中考时患了精神疾病。女孩的父亲也患有精神疾病,父女俩全靠年迈的奶奶照顾。得知情况后,虞丹英立即送女孩去医院,挂号、问诊、取药,全部一手包办。在医院,虞丹英用手语协助医生与女孩沟通,帮助年迈的奶奶联系女孩的其他亲戚,寻求更多帮助。
今年9月,虞丹英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到北京参加表彰会。回到孩子们身边,她依然是那个温柔耐心的“妈妈”老师。
“今天我们一起学《明明去上学》,大家一起跟我读。”讲台上,虞丹英的嗓音有些沙哑,微笑灿烂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