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红高粱》。
《红高粱》。
又是一年丰收季,地里的高粱红了,十月的荧屏也因为一片茂盛又茁壮的高粱地而显得红运当头。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金牌导演郑晓龙,编剧大家赵冬苓、影后周迅四巨头的强强联手下,在文学与影视成功联,诞生了又一部现象级电视剧——《红高粱》。
于山东卫视播出后,《红高粱》凭着火爆的收视率及话题效应,当仁不让的成为年度“剧王”。网友对周迅重返荧屏,编剧60万字改编名著等话题的讨论更是如火如荼,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红”,而它的“红”,不仅打破了这一年中国电视剧了无新意的沉闷僵局,文学与影像的结合也在这部剧里显现出了新方法和新高度,随着《红高粱》火热的程度不断升级,文学与影像的结合将会形成一阵更大的风潮。
郑晓龙“甄嬛”之后再出现象剧
年度最受关注的史诗级年代大剧《红高粱》在山东卫视开播首日便取得了城市网、全国网双网同时破一的高收视率,其它三家卫视的播出收视同样表现强劲。而除了传统的卫星电视,在网络平台上,《红高粱》也创造了视频网站上线3日播放量过亿,独揽5成浏览量的奇迹。
回顾奇迹制造者郑晓龙导演以往的作品,从多年前的《渴望》到前段时间的《甄嬛传》再到今年的《红高粱》,可谓是现象级电视剧生产专业户,《渴望》的出现带动了通俗生活剧的全面开花,《甄嬛传》的热播为宫廷剧开辟了女子权谋的新格局,《红高粱》的火热又将带来怎样的浪潮?其实不难预测,随着剧集的播出,愈发明朗的不只是剧情,还有《红高粱》一干幕后制作团队的创作高追求。
从小人物视角品味史诗情怀
《红高粱》并不满足于把名著的故事还原好的大众要求,而是希望通过影像的传达也能让观众体味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的文化魅力。每一个人物的立体塑造,每一处剧情发展的细节推敲,都令观众跟随着“我奶奶”九儿的眼睛,亲临了那个时代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体味到了胶东人民坚韧不屈的革命历程。原来一部电视剧,可以不再是看热闹似的过眼云烟,欣赏的同时还能咂摸出些味儿来。《红高粱》的浓厚文化气息和内涵不仅没有吓跑观众,反而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这说明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并不低,这不能成为剧集粗制滥造的借口。
而剧版《红高粱》的成功,相信会促使影视作品回到对作品文化质量、艺术水平的本源追求上,为电视剧市场良性健康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红高粱》三界称王带动文学改编热
《红高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原作发表于1986年,被评为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1988年著名导演张艺谋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红高粱》则获得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小说原著与电影版都称得上各自领域的翘楚,剧版的《红高粱》也当仁不让,从开拍之初,就凭借郑晓龙《甄嬛传》后首次执导的作品和影后周迅时隔多年重回荧屏等元素引得万众瞩目,到了播出,果然不负众望,高收视高口碑高影响力称霸今年的电视剧市场,《红高粱》也成为第一个在文学界、电影界、电视剧界三界称王的作品。
而到底是重量级的原著带火了剧版,还是剧版刷新了原著的新高度,两者互为促进可能是更为贴切的说法。不可忽视的是,以往影视公司不太敢触及的文化性浓厚的名著改编剧,而在《红高粱》之后,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将会越来越紧密,文学改编的前景变得空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