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和他的小型飞机。余静轲摄
很多人来说,造飞机或许是痴人说梦。但对徐斌而言,这个梦想却清晰可见。
这位出身江山市峡口镇峡东村的农家人,从1994年开始研究自制飞机,至今先后自制10余架各式小型飞机。20年间,他有过失败、彷徨、痛楚,更有成功的喜悦,种种难以忘却的情感,织就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飞天梦。
特殊机坪
眼前的徐斌,个头不高,皮肤略黑,有些内敛。记者有点犯嘀咕:“他就是传说中的民间造飞机高手吗?”
不过,跟着徐斌来到他经营的一处机械加工厂旧厂房,记者终于见识了他的宝贝。在厂房门口的露天“停机坪”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架黄色小型飞机,长约5米,高近两米,机身上写着“农林植保”字样。走近细看,飞机是金属机架,前部是驾驶舱,驾驶座、手控和脚踏操纵杆,空速表、高度表、发动机测温仪和转速表齐全,机身后部有木制旋桨,底部两侧装有橡胶轮、尾翼、螺旋桨,还有发动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是我最新制造的自转旋翼机,用于喷洒农药等作业,每次可装载120公斤重的农药,每分钟作业面积约40亩,一次可飞行10分钟。”徐斌有些自豪地说,他制造飞机,先从网上收集飞机原型的图片,这个过程通常要持续二三个月,然后是设计图纸,购买材料。以这架飞机为例,除了专用发动机,机身是铝合金材料自制的,飞机轮子和驾驶座取自小型沙滩车,操纵杆是借用摩托车的,造一架飞机需要一个月。
走进旧厂房,这里更像是一个小型飞机展览馆:摆放着五六架飞机或半成品,其中一架双发动机旋翼机相当“酷”。徐斌说,双发动机可以防止飞机空中熄火,这是他的“独创”。还有一架新造的旋翼机,曾被广东一家公司借用航拍。每每说起飞机,徐斌的神情就会像孩子一般丰富多彩。
年少梦想
徐斌出身农家,父亲是木匠,母亲务农。上高中时,徐斌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月都会从生活费里挤出钱,购买各种航空杂志。后来,家里办起机械加工厂,徐斌高中没毕业就开始学手艺。
每天与机器零部件打交道,徐斌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运用学来的技术,自己造一架飞机呢?于是,每天下班,他就留在车间,一个人琢磨,搭建一些简单支架。工友们看他神神秘秘的样子,就问他“在干嘛”。“我想造一架飞机。”他头也不回地说。
1994年,20岁的徐斌开始制造直升机,因为他喜欢那种腾空而起的感觉。从找图片,到设计,再到动手,一个多月后,一架超轻型直升机诞生了:机身用废铁加工而成,摩托车发动机,木头做桨。然而,由于升力不足和机身太重,直升机没能飞上天。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徐斌结束了“处女飞”。但他并不气馁,又对直升机机身进行改造,以减轻重量,升级发动机。两个月后,他再次试飞,但这架直升机还是没能飞起来。
后来的几年,他把造飞机的梦想埋在心底,专心帮父亲打理机械加工厂。只是每每看到飞机划破天空,他总会驻足凝望,心潮起伏。
亲近蓝天
2004年9月,徐斌偶然在网上了解到旋翼式飞机的知识。这种飞机制造简单,安全性高,国外有很多个人制造成功的先例。于是,造飞机的冲动再次涌上心头,他开始搜集各种资料。
这时,他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让他造飞机:花时间,又费钱,结果总是一事无成。于是,他偷偷摸摸地干,每次父亲出厂办事,他就放下手头的活,捣鼓支架,有时则趁夜色独自“加班”。
付出终有收获。他首先设计出一架简易飞机,自重50公斤,没有发动机,没有机轮,放在货车车斗里,用绳子牵住。货车前行,飞机果真离地1米“飞翔”。有了这次经验,徐斌加紧了制造飞机的步伐。两年后,第一架完整的旋翼机正式登场,在轿车的牵引下滑行百余米后,终于飞上蓝天。
如今,徐斌的名气越来越大,前往天津等地参加各种航展,全国各地有上千名飞机爱好者前来向他“取经”。“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个自制飞机展览馆,能够向更多的人展示我的飞机。”徐斌自信满满地说,如今,这个展览馆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他的世界里,梦想就是亲近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