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以《失散72年的亲人,你们在哪里?》为题报道了张彦鑫老人,在1942年随父母逃荒至洛阳被送人,如今他想寻找当年亲人一事。报道刊发后,有自称是张彦鑫外甥女婿的郑州读者常先生联系上记者,称老人有可能是他妻子的舅舅。昨日下午,这家人来洛阳和老人相见。尽管有些细节对不上,常先生说将对老人做DNA鉴定,无论结果如何,这门亲算是认下了。
希望|郑州读者来电:和舅舅长得很像,也有相似经历
昨日上午10点,常先生联系上本报记者,说他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报道,称张彦鑫老人很有可能是他妻子的舅舅,他们马上开车到洛阳,一定要见见这位老人。
“张彦鑫的照片,我一看就觉得眉宇间和我妻子的舅舅非常像。”常先生又拿着报纸找到妻子的舅舅和小姨,一家人都觉得可能性非常大,激动极了。
“我妻子的外公外婆也是1942年逃荒到洛阳,当时生活所迫,把二儿子送了人。”常先生说,张彦鑫老人的岁数、当时送孩子收了几斤馍这些细节都很相似。
当时把收养孩子的人家姓啥、住在什么地方都记在了纸上,最后两位老人逃到了西安,1950年又往郑州老家回迁。“无奈纸条已经遗失。”
但老人对这个送出去的孩子一直放不下,总觉得心怀愧疚,每逢家里人团圆时,两位老人都会念叨。“1968年和1993年两位老人去世前,不停地叮咛家里人一定要把这个儿子找到,但最终他们还是带着遗憾走了。”
相见|把屋子打扫了一遍,迎接亲人
当记者把这个消息转告张彦鑫老人时,他显得有些激动,“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消息,我今天什么都不干,就在家里等你们。”
昨日下午,记者提前来到了老人在白马寺310国道口开的小卖部,和上次比,小卖部干净了不少。张彦鑫和老伴正忙着打扫。“亲人就要来了,一定要收拾收拾。”
从柜子里拿出了多年不用的茶壶,泡上茶,买了苹果、葡萄,洗好摆上。“时间太仓促,准备不周。”
“我现在心情很复杂,如果是的话,自然很欣慰,但如果不是的话……”张彦鑫叹口气说,“无论怎样都要见一面。”
下午4时,常先生一家五口到了,其中有与张彦鑫长得很像的张海全(如果认亲成功,张海全是张彦鑫的弟弟)和七妹张海荣。张彦鑫连忙站起来迎了出去。
讲述|两家人,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
张海全一家人也讲述了他们家1942年逃荒、送孩子的经历。
“我们是后来断断续续听两位老人说的。”张海全说,他老家是郑州市兴隆铺村,当年父母一路向西逃荒,1942年到洛阳,住在洛阳火车东站水塔东西沟附近的窑洞内,“当时他们只有两个儿子,父亲没有吃的都饿晕了,无奈将当时1岁半的小儿子送了人,也是收了对方几斤馍。”
“送走之前,家里起名叫张随海。后来家里又生了6个娃。”解放后老人回到了郑州老家,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老人就让孩子们出去找这个儿子。“我们按照当年逃荒的路线,从郑州到西安一路发传单,但也没有太多音信。”
“据我岳母回忆,当时孩子是通过一个50多岁的老头送走的,这个老头眉毛中间有个包,好像就是送给他女儿了。后来我打听到这个老头叫邹庭式,老家是山东曲阜的,曾经在洛阳铁门火车站当运转车长。”常先生的岳父曾来洛阳找过邹庭式的档案,但找不到,这条线索就断了。
这些年荥阳、灵宝等地他都去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结果。
张彦鑫老人一直沉默,仔细地听着,最后喃喃说,“我也出去找过,知道不容易。”他也把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遍,几位老人都忍不住掩面哭泣。
感动|准备做DNA鉴定,无论结果怎样,这门亲是认下了
常先生的岳父回忆,当年老人说,送出去的张随海不小心坐到烙馍的鏊子上,落下了疤。但张彦鑫说自己屁股上没有。
“我小姨说我生母个子很高,有1米68以上。”“弟弟”张海全听到后连连点头,说他的母亲就是高个子。虽然张彦鑫的岁数、当时送人的一些细节都能对上,但疤痕,抱回来的岁数又似乎对不上。到底是不是亲人,大家也很迷茫。
“大家都是听两边老人转述的,很多东西可能他们也记不清了。”看几位老人有些失望,常先生安慰说。常先生的妻子也拉着张彦鑫和他老伴的手说:“叔叔婶子,无论结果怎样,这门亲我们是认下了,以后欢迎你们去郑州做客。”
张彦鑫也承诺,就算不是他亲舅,也会好好打听,帮他们找。离别前,两家人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承诺以后一定常走动。常先生说,他们会考虑给老人做DNA鉴定。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能为张彦鑫和张海全两位老人寻亲提供有效线索,请继续拨打电话(18613702415)或者通过微博@大河报洛阳新闻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