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交流讨论
古诗文如何植入孩子生命 "入脑"更要"入心"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9-16 08:16:00

  古诗文“入脑”更要“入心”

  江晏

  今天中小学教材已经收入的古诗文篇章,总量当有数百篇、近万字之数。然而,除了少数对于语言文学有浓厚兴趣及天赋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表现出的是闻古文则畏惧,认为文言文难学而无用,即便认真学了,也是入脑不入心,只抱着“刷题”的态度,三试一毕,甚至焚书为庆,将知识“归还”老师。

  恐怕要反思下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很多年了,我们的学校里教古诗文都是这样的套路:认写生字、介绍文学常识、让学生记住每个字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分析内容大意、归纳中心思想。而且必须与教材、考纲一致,哪怕换一个词也会被打上红叉,因为不够“标准”。经典文章中该有的浑然天成和韵律字面之美感,在这样的标准化分析里很容易灰飞烟灭。

  而古诗文入课堂,留给学生的核心,显然不应是那些分崩离析、可以量化的“知识点”,而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我很认同他们现在的一些教学改革,一些古诗不以文字形式出现在教科文本中,而改成了名家吟诵的有声读物,这样有助于让低年级小朋友感受诗文音律和意境之美,同时减少了识字、默写的负担。而学校方面也通过晨读和语文课,让学生们听取古诗吟诵并跟读,效果很好。古诗文如何走进教材、走进教室、植入孩子生命中,需要更多符合规律、因材施教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挣脱单一的应试高压,不被功利主义挤榨变形。如是,才能给古诗文最适宜而有效的“浸润式教育”留下一点空间。

  (作者为上海小学生家长)

  培养对经典的温情与敬意

  慕朵生

  在古代中国,学校是经典教育的主要场所,无论是官办学校还是民间私塾,莫不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基本教学内容。随着知识更迭,经典教育比重的下降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经典教育可以退出,相反,学校应适当并坚定地保留经典教育。

  中华民国肇建伊始,曾明令废止小学经典教育,并波及到中学和大学。因为缺少经典教育,国人在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而今天一些偏重技能化、工具化的教育,使不少学生变成“单向度的人”。实现“再中国化”,需要适当增加古代经典篇章在课本中所占比重。从长远来看,则要将经典教育作为必修课和学分课,为学生乃至全民学习经典建立正向引导激励机制。此外,尚须抓紧在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设立国学院等相关教学机构,以培养精通古代经典的专门师资队伍。

  经典教育不仅是一种课堂教育,还是一种实践教育。在学校,通过开展诗文诵读大赛,举办“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体验等活动,乃至设计传统特色校训、校歌、校服等,都有利于营造经典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温情和敬意。

  (作者为旅美学者、哲学博士)

  幼儿园何不多过传统节日

  沈寅

  万圣节一到,南瓜灯、魔法师、幽灵面具扑面而来。这些东西,对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我而言,非常陌生。

  可自打孩子上了一家私立幼儿园,西方一些节日却成了孩子必过的盛典。比如在万圣节时,老师会要求为孩子准备相关服装,有时还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手工制作南瓜灯,把人折腾得够呛。而在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学校方面就没这么热心,活动也没那么丰富。

  有人认为,小孩子过个洋节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作为一种文化建构,节日体系的确立并不单纯是为了满足人们娱乐需要,更是为了进行深度文化整合。传统节日以人们协调一致的行动,来诉说本民族的古老故事,表达共同的情绪,是一套完整的文化认同仪式。

  正如人类拥有遗传基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基因。通过清明扫墓,我们表达感恩;通过重阳节敬老,我们表达孝敬;通过中秋团圆,我们表达和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借助这些习俗仪式的从小熏陶,优秀传统才能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作为学校,不应淡漠这样的意识。

  (作者为北京儿童家长)

  分阶段有侧重就学而不厌

  赵玥

  语文课堂历来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然而近年却屡被西方、现代思潮所动摇。事实上,以我从事国际课程教学对欧美教育的了解,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国际文凭组织(IBO)预科项目有一份世界文学的作品清单,《论语》《庄子》,李白、王维、蒲松龄赫然在列。可见,“去传统”“去中国化”绝不是现代语文教育应有的精神,也不是什么潮流。

  从本人和学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古诗文经典的教育熏陶,要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习得规律,初一到高三年级都要参与,最好各有侧重互相配合。

  拿写字来说,这是基本的语文技能,但写好就是一种文化素养,而能欣赏汉字之美、了解汉字历史则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承。十二三岁的孩子处于机械记忆、模仿能力发达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年龄,这个阶段先把字写好,对汉字的结构与美感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有了兴趣才好深入。

  经典诗词散文的学习,除了理解背诵,更重要是以此规范言行,提高自身修养。高中阶段可以开设一些经典文化必修课、选修课,结合当前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的意义。有条件的话,假期可以去海外作文化交流,加深传统文化意识。只要顺应学习规律,分阶段有侧重,不仅不会加重学生负担,反而能激发学生潜能。

  (作者为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语文教师)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姜玲菲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