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的村道、清澈的池塘、清新的空气、洁净的农家小院……雄鸡山下,潼溪河畔,龙游大街乡贺田村,眼前一幕幕汇成了乡间美好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今年62岁的村支书劳光荣深耕22年,让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
沿着村道走,一辆残疾轮椅车迎面而来。今年49岁的叶海林在一次工伤事故中落下了腰椎病,过上了“轮椅生活”。“以前村道三轮车都过不去,我只好整天闷在家里。现在我每天都要绕村庄转上几圈,到村康复中心锻炼锻炼。”叶海林说。
“如今村里95%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村里还改造了饮用水,有了公园、广场,还建起公厕、老年公寓和生态公墓。”90岁的老党员邓合兴说,贺田的新变化让村民感到“有面子”。
“贺田的嬗变,源于村风民风的变化。”劳光荣说,村规民约是治村法宝。1993年,劳光荣上任村支书时乱砍滥伐成风,村里5000多亩竹山几乎成了荒山,村民外出打工也不安心。大家的心思他懂。劳光荣召集党员商议,拟了村里第一个村规民约:盗伐山林者罚12场电影、1200个村民每人分一斤馒头。
村里没钱,劳光荣到当地信用社贷款5000元,雇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拉回1200斤馒头,带上32开纸的村规民约,一户一户地送。从当晚起,村里一连放了6晚12场电影。
一张薄纸能顶事吗?正如村民担心的一样,过了十来天,就有邻村人在贺田偷砍了一根5寸粗的毛竹。“电影不少一场,馒头不少一个。”劳光荣在全体党员大会上较起了真,盗伐者只好认罚。刹住农村的偷盗风,他是铁了心的。1999年后,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山林盗伐事件。
从那时起,贺田的村规民约经过三次修订已增至目前的29条,条条都是铁律。“竹林山地禁用化学除草剂,违者没收农药器具,村里每人分一斤猪肉。”今年3月份开始新增的这一条规定,至今无一违例。
1997年5月,通乡道路改建开工放样,在贺田卡了壳。当时,劳光荣正陪前妻在县城医院。面对挂着氧气的妻子,劳光荣一咬牙,赶回了贺田。冲着劳光荣,村民的心结打开了。当晚,回到妻子病床前,劳光荣双眼噙满泪水。
妻子的病情每况愈下,1998年,劳光荣主动辞职。此后一年多时间,乡村干部走访了650多位村民,有500多人提议让劳光荣再度“出马”。一边是深爱着的重病中的妻子,一边是全村父老的重托。两边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劳光荣难过极了。但最终,他还是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贺田掀起“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的“垃圾革命”。刚开始村民不理解,嘲笑他是“垃圾书记”,劳光荣只是笑笑。如今,“贺田模式”早已远近闻名。为了防止狂犬伤人,连鸡都没杀过的劳光荣,竟然顶着压力,在两天之内,组织捕杀了全村112条家犬,让贺田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狗村”。
如今,贺田的精致与和美,吸引着城里人的目光。从500元到去年1.43万元的工作补贴,劳光荣一拿就是20余年。放弃年挣十多万元的运输生意,顾不上帮子女的忙,全身心投入村里工作,他到底图什么?“村支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责任,能为村民多干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劳光荣说。
百姓喜爱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