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步行街上,购买现做鲜肉月饼的市民排起长龙杨建正摄
又近一年中秋。伴随中央纪委开通举报窗,狠刹“公款送礼”“节日腐败”,今年月饼销售礼盒遇冷,票券减少,“经济实用型”的散装月饼唱主角,“月饼小年”似成定论。
然而,鲜肉月饼生意异常火爆,家庭DIY月饼悄然兴起,传统本色的手工月饼走俏,承载更多内涵——倾注朴素而真挚的心意祝福,回归清朗而温馨的佳节传统。
鲜肉月饼传统美味
中秋临近,淮海路、南京路上一些老字号酒家和食品店门口大排“长龙”,为了一个热烘烘的鲜肉月饼等上两三个小时也不稀奇。传统月饼市场的“小年”,当季依旧是鲜肉月饼的“大年”。从闵行赶来光明邨排队的顾庆华说:“没办法啊,家里老人就喜欢老字号的鲜肉月饼有老味道!”
鲜香四溢,现烤现卖,三四元一只,实惠又美味,“鲜肉月饼,阿拉最爱!”鲜肉月饼已经成为让本地和外地年轻人不约而同点赞的上海味道。
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指出,上海人喜欢的鲜肉月饼属于传统苏式月饼,这些新鲜出炉的“食尖上的老字号”,无疑成了激活城市中秋记忆的一道风景线。
“私人订制”健康安全
刚过清晨7时,家住浦东高桥的黄晓军已经忙碌起来。最近,她每天要亲手烤制100多只月饼,中秋临近更是加班加点。不过,这些月饼并不用于出售,而是全部赠与亲朋好友。
“外面卖的高油、高糖、高脂,保质期长,添加剂多,不放心也不爱吃。”每逢中秋,黄晓军都为挑选月饼犯愁,索性琢磨起自制月饼。“本地人喜欢苏式月饼,和高桥松饼差不多。”
黄晓军算过一笔账,由于亲自采购、精选所有原料,自制月饼更加“安全健康”:“外面的五仁月饼会放金桔、杏子,大家不喜欢最后都浪费。我给他们私人订制,就根据个人口味,加进松子、核桃。”
手工月饼在朋友圈里逐渐有了名气,于是黄晓军把家里的烤箱换成更大的。最忙的时候,她一天要花12个小时制作月饼,但她坦言“看到大家吃得开心,我就很有成就感,聚在一起好像又找回过中秋的感觉。”
“组团体验”传递祝福
自制月饼走红,但像黄晓军这样的巧妇能手毕竟少数,DIY培训班便应运而生,成为节日新宠。
“学做一盒月饼,专供家人品尝,是传达心意最棒的选择!”沪上不少烘焙课程打出如是广告。上周六上午10时,在七宝一家创意沙龙,爱好烘焙的白领,结伴体验的母女……一堂手工冰皮月饼课迎来人气爆棚。
“不同于流水线上的产品,亲手制作的月饼独一无二,融入了温情和心意。”公司白领亦君希望自制月饼送朋友一份惊喜。不过,传统月饼口感甜腻,清淡凉爽的冰皮让她眼前一亮。
“两小时的课程,不可能就成为月饼高手,更多的是在DIY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将亲手制作的祝福传递出去。”刘荔也在“申活馆”授课,她透露,除学员自发报名外,有些企事业单位、青少年活动中心“组团”上课,她本周接受的预约者就超过100人。此外,今年中秋临近教师节,不少小朋友选择亲手制作月饼送给老师,表达感恩。
“DIY风尚”返璞归真
“DIY月饼,背后是多重价值的回归,这是一件好事!”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强调,中秋本是家人朋友团聚的佳节,此前腐败、奢靡等不正之风,将月饼的功能“异化”,不在“吃”而在“送”,导致传统节日堕落、败坏。
中央八项规定、中纪委举报窗等举措出台后,斩断了公款送礼的链条,也使节日得以发挥其原本的社会价值。“手工制作月饼,不可能加塞燕窝、黄金,不可能太过奢华,是重拾朴素的过节理念。”
同时,花费时间、精力自制月饼,既是传统民俗的传承,也是人情温暖的回归。包装精美、动辄上千的月饼,只是“联络感情”的工具,送出和收受这种变了味的礼物,能够传递多少真情实感?“中秋本是寄托团聚与思念,自制月饼流露的恰是浓情蜜意,这是再精致、再豪华的月饼也难以企及的。”
家宴:一家人吃团圆饭还是必须的
中秋明月夜,吃一顿团圆饭,享受天伦之乐,成为市民首选。记者昨天从沪上不少老字号餐饮企业获悉,中秋小长假三天的包房几乎全部订满,中秋当晚订座率也达到90%以上。除了传统的圆台面,时尚的西式餐厅也有“中秋行情”。
“目前我们只有9月6日中午还有一两个包房了,其他时间全部都订满了。”上海1号私藏菜黄浦店的工作人员透露。上海老饭店的包房也已全部订满,只有大堂不设预订,可以早来等位。此外,新雅粤菜馆南京东路店、绿波廊、杏花楼等老字号的包房甚至大堂均已“满员”。
“中秋节没有这么多走亲戚的任务,但一家人吃顿团圆饭还是必须的。”家住莘庄的钱均玲告诉记者,早在一个月前她就订好饭店,传统老字号更符合父母的口味,人均消费在100元到150元之间,也比较实惠。
泰式咖喱、德国香肠、美国汉堡成为尝新的中秋宴。“家里人本来就挺爱吃西餐,只要一家人团聚,吃点什么关系不大。”马伟预订了一家德国餐厅,准备带球迷老爸尝尝德国香肠和啤酒。“西餐的分量一般都挺大,一家人分享也很有节日气氛。”
“中秋家宴重在家人团圆,人均消费一两百元的大众消费,正是如今餐饮企业的主攻方向。”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表示,尽管公务和商务消费仍在紧缩,但本市大众消费市场却在回暖,今年8月开始上升,目前已经接近2012年水准。本报记者张钰芸
拜月:为现代生活留一些传统习俗
着汉服、猜灯谜、做游戏、拜月、走月,中秋你还可以这么过。这个周末,长三角不少喜爱传统文化的青年白领,将身着华美汉服相聚在南京老门东百子园,参加由南京华夏文化传承社举办的拜月活动。
组织者张则宁说,拜月传统由来已久。“《礼记·月令》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
明月高悬,众人聚拢。百子园内回响《良宵引》等古曲,香案上摆上西瓜、糖芋头等八种水果,中间放置专门用于拜月的“兔儿爷”和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仪式开始,红烛高燃,主献出位,至盥洗位净手;司尊者举幂酌酒;主献上香、奠酒、饮福;读祝者读祝,焚祝;主献行三拜礼;众人依次行揖礼,点香、许愿;之后分祚。
张则宁介绍:八种水果也称“八仙”,是南京一带的传统,“兔儿爷”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拜“兔儿爷”起源于明代。读祝,是诵读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祝词,焚祝是为了让祝词上到天庭。分祚,指所有人都可到主献处分得月饼等福果。
“如今许多传统礼仪被大家淡忘了”,张则宁说,希望更多喜爱传统文化的人们能够体验中华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留住一些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