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兑奖券’中了28万元,没想到我特地坐飞机来武汉领奖时,被告知‘已弃奖’,我想委托你们帮我调查下,看这笔钱能不能够讨得回来。”昨天,西安的杨爹爹致电本报称,这张奖券是购买产品时附赠,他怀疑这笔奖金可能被员工冒领私分。昨天,本报记者来到奖券所指的公司地址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此事为骗局。
买产品附赠兑奖券
杨爹爹的儿子小杨在国外承担工程项目。8月14日,小杨在武汉丹水池采购电动工具共计20余万元,等他将产品装车时,被人告知可以获得4张“兑奖券”。当时小杨并未在意,没有将奖券刮开,回到西安后就将奖券丢在家中。
小杨去国外工作后,杨爹爹无意间看到兑奖券,刮开发现中了“二等奖”,对应的奖品是28万元的支票一张。杨爹爹给“兑奖热线”打电话,“工作人员”“确认”杨爹爹中奖,并登记了杨爹爹的手机号和家庭地址。
8月27日下午,“工作人员”再次致电杨爹爹,让他到武汉领奖,到时候还会举行现场发布会。杨爹爹考虑到路程较远,询问能否直接打到银行卡中,“工作人员”爽快地答应了,记录了杨爹爹的银行卡号,并让他8月28日早上9点到当地银行等待取款。
“打飞的”到武汉领奖
8月28日,杨爹爹起了个早床,赶到当地银行,但直到下午两三点也没有拿到奖金。他再次给“兑奖热线”打电话,“工作人员”告知要他咨询某银行丹水池支行。
杨爹爹急忙拨打“兑奖热线”提供的电话号码,“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领奖需要本人签字,还需要支付奖金的1.5%作为领奖基金和手续费。杨爹爹坐飞机来到武汉,联系“银行”准备领奖时被告知:来银行也没有用,奖金已被视为“弃奖”,发票已经被该公司的周经理拿走了。
当天下着暴雨,杨爹爹对武汉不熟悉,着急地寻找该公司无果,只得返回西安。“我儿子跟我说,这是买产品时附赠的,还说满5万元送一张,不可能是骗局啊。”杨爹爹称,他怀疑该公司员工“私吞”这笔奖金,委托本报记者帮其追讨28万元奖金。
领奖电话全部“变脸”
杨爹爹将兑奖券图片发给本报记者,兑奖券票面信息显示,该公司为湖北众企联实业有限公司,位于江岸区丹水池生产资料市场。几番寻找无果后,记者来到该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明确告知,他没有听说该公司,也没有和这个公司签过租赁合同,“我没有听说这边有公司开展颁奖活动。”
记者拨通领奖手机号,谎称是杨爹爹的家属,要找“陈主任”(领奖处负责人)商谈领奖的事情,但电话接通后,被告知是前台服务号,称领奖问题是领导负责,不便答复。
之后,记者用另一个号码再次拨打该号码,询问公司地址,并告知身份和采访意向。接线员听说来电者是记者后慌忙表示,可能是电话打错了。“这是我的私人号码,近期经常接到骚扰电话,有可能是串线了。”
记者试着给周经理打电话,电话拨通后,记者问:“是周经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记者表示想去公司采访,接电话男子急忙否认自己是周经理,并称自己听错了,匆匆挂断,再次拨打该电话,已处于忙线状态。
“奖金”金额非常离谱
某银行丹水池支行就在生产资料市场旁边,记者将杨爹爹告知的“银行电话”告诉前台工作人员龙女士,并现场拨打该号码,尽管电话里播放:这里是XX银行丹水池支行,但银行没有座机响起铃声。
“近段时间,我们也遇到客户到银行来反映被骗的事情。”龙女士提醒道,该银行不会直接通过电话联系办理。
记者致电杨爹爹,再次告知其可能遭遇骗局,让其给儿子小杨打电话,详细询问兑奖券来源。杨爹爹随后告诉记者,小杨当时买完产品后,在市场门口有人主动发奖券给他,当时他以为发奖券者为市场工作人员。
江岸区物流局表示,他们无法联系上公司负责人,也无法证实兑奖券就是该公司所发放。
记者向武汉市工商局举报此事,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尽快查清该公司是否涉案。该工作人员提醒道: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我们近期也接到多起类似投诉,如果奖金金额非常离谱,达到数十万元,则基本可以判断其为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