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经济数据显示的内在逻辑不统一,让人担忧。
首先,制造业情况好转,但房地产
、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不力,产能过剩无法解决。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 PMI )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其中,小型企业PMI为50.1%,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4月以来该数据首次回到临界点上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在6月的基础上再次大幅上升,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制造业增长1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41个大类中的39个行业,增长最快的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6%,其次是有色金属
冶炼与压延加工业,增长12.9%,汽车制造业增长12.8%紧随其后。无论是铁路,还是有色金属等行业,靠的就是政府投资与房地产,一旦基础设施无法得到燃料,增速大幅下滑。
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企业订单增加但账期拉长,未来债务风险增加,由于没有货币政策配合,内生动力不足,民营大中型传统制造业企业普遍日子难过。困难的是,保经济增长必然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会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长痛还是短痛,难以取舍。如果短痛到性命攸关,必然走向投资保增长的老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其次,出口数据可能注水。7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从6月的7.2%大幅上升至14.5%。哈继铭领导的团队8月11日发布最新研报称,7月出口增速大幅上升很难用基本面解释,因为这不仅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情况不一致,也与中国的贸易伙伴公布的进口数据不符。
注水可能的原因有两种,人民币升值导致回流资金增加,或者为了保增长地方政府对数据施压。结合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新增外币存款150亿美元,处于历史低位,因此资金回流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是政绩压力下的注水。经济数据为经济提供“体检表”,才可对症下药,再糟糕的真实数据都比虚假的繁荣好。
第三,7月社会融资总量、存贷款额大幅下行,超过市场预期。8月13日,央行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收缩至2731亿元,环比下降达86%。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个和1.0个百分点;当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460亿元。
虽然央行对市场进行了安抚,惊慌的市场在中午收市时依然以下挫发出警告,下午收盘时微弱上升0.1%。
上述金融数据显示几大结构性难题:信心不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信心消费意愿不强,此时发行再多的货币也无法真正润滑实体经济;央行的定向降准,未必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还是要回到降息发钞的老路上来;商业银行
规模膨胀,但资产质量下降,面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摇摇欲坠的企业,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回收资金,并且向上呼吁补充资本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粮荒;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全面下滑,说明监管严厉阻止资金表内外腾挪,真相马上浮出水面,监管者是否应该对非标产品眼开眼闭?
央行两难,为了应对美联储随时可能出台的加息举措,为了留出今后放宽货币与降息的空间,为了调整经济结构,目前必须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行的效果却是,各方怨声不断,把经济下滑的责任归咎于央行不肯放松。
目前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内在十分紧张,稍一放松就会回到发钞救市的老路上去。此时需要的是坚定的改革决心,与科学的政策依据,只要就业情况不恶化,只要新生经济行业能逐渐取代传统行业地位,就应忍受短痛,力推法治市场,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难题。否则,未来产能过剩、资源错配这些顽疾没完没了,纠缠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