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道显示,湖南产妇死亡事件将走司法程序,家属同意尸检。司法程序可能会让各方冷静,毕竟只有理性才能解决问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过,在当下中国的医疗生态中,急诊有着另一番涵义。“急”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标志,而“诊”的科学、理性和尊严则荡然无存。
网络上著名的“急诊科女医生”于莺,在博士毕业并于中国最好的医院急诊科工作多年后,无奈辞职。因为医患矛盾的紧张,让她难以承受,觉得“后脊梁发凉”。事后她总结问题的原因时说道,中国文化里有个特点——“我急,你就得帮我解决问题”。
因为急,医方可能未能及时告诉家属病情,抢救无效后未有定论就可能急着处理遗体。因为急,家属可能存在不理智行为,急着挥起增加赔偿价码的“杀手锏”。当然纵观事件,最急的可能还是媒体,在报道中极尽煽情,口诛笔伐,在多事之秋,以“产妇死在手术台:和新生儿未见面就匆匆永别”此类的标题,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矛盾,急着要把医院医生送上道德审判台。
正如于莺所说,沟通,要建立在充分的时间和融洽的环境之上。一个医生每天看那么多病人,每个病人就一会儿,而且医院又总是很吵,这种情况下,要想好好沟通太难了。急得连沟通的时间都没有,如此着急的医生和患者,如此着急的社会,医疗事故和医闹发生的频率能慢下来吗?
再推而广之,医改中急与不急却冰火两重天。公立医院淡定,私营机构着急。譬如医生多点自由执业,可以盘活医生资源,进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公立医院和私营医疗机构的竞争,也可以刺激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但事实上,不仅《医生资格证》和《医生执业注册证》对此限制重重,最大的阻力可能不是来自医院,而是来自公立医院的医生。医生往往抱怨,“好不容易进了很好的三甲医院,被制度逼着去写论文、评职称,有些人真的从来没想过要从医院出来。”
最近《产科医生》和《产科男医生》热播,医疗职业内部的艰辛和不易逐渐为外界所了解。相反,《豪斯医生》和《实习医生格蕾》中,那种静水流深,缓慢地将温情和人性淡淡地兑现出来,方才是医生的世界本该有的面貌。可惜,我们都太急了,等不到人性绽放的那一天,急躁已经充满了我们中不少人本已局促的生存空间。
真相急不来,而改革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