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总站 | 衢州支站 | 柯城区 | 衢江区 | 龙游 | 江山 | 常山 | 开化
新闻热线:0570-8880896   在线投稿:qzpdnews@163.com   QQ爆料:1318233615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在线 > 衢州频道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以人文情怀引导科学精神
浙江在线衢州频道 时间: 2014-08-14 08:16:44
原标题:以人文情怀引导科学精神(面对面·核心价值观·校训)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在上海交通大学,这两句平易的校训几乎随时随处都能听到、看到,并深深植入一代代交大人的精神血脉。在校长张杰院士看来,校训中的“感恩、责任”意识,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基石。

  记者:不久前,您为交大学生上了一堂思政课,也讲到了交大的历史和交大人的“中国梦”。在您看来,交大的校训与历史传统,对培育年轻学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张杰:交通大学是有118年历史的老学校,我是这所学校第三十九任校长。“饮水思源”的交大校训,始于1926年。它为交大人种下了“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的质朴善根,从此绵延不坠。

  今天中华大地上共有5所交大,仍然一起分享“思源”校训,它已是海内外交大人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基因。而“爱国荣校”,更是突破“小我”层面的道德诠释,提升了交大人志存高远、担当济世的人格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大学所培养的未来人才,如果没有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强烈的社会担当,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即使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本领,也很难担负起建设国家、发展社会的重任。

  记者: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您在思政课上曾经为学生讲了1998年特大洪灾中一个家庭的动人故事。在您看来,核心价值观传承了哪些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

  张杰:洪灾中那个安徽普通家庭的故事曾经深深地感动我。当滔天洪水袭来,这个家庭中只有奶奶、妈妈和几个孩子。在妈妈被巨浪卷走前,她用尽全力把奶奶与小女儿托举到树上,嘱咐小女儿好好照顾奶奶;奶奶实在坚持不住了,又用尽全力把小孙女顶到更高的树桠上,叮嘱她“等戴红五星的叔叔来救你!”后来解放军解救了她……小女孩长大,成为了一个公安战士。

  这个真实的故事反映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这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勤劳勇敢为核心的优良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还具有重视教育、善于前瞻、爱好和平、富有智慧等特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正是架牢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信仰的支点。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能够从这些优秀特质中找到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进的力量和智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蕴含的深邃哲理与时代价值,努力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大学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一名科学家和校长,您为什么亲自站上讲台去给学生讲价值观问题?

  张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大学履行好时代使命具有指导意义。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更重要的,它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整个社会良心、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学术追求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对于大学来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就在于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兼具的人才。科学精神是大学实现其知识创新、积累和传播功能的巨大动力,但唯有人文情怀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的藩篱,否则,其求真的冲动也会为功利所摆布,也很难出现影响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大成果。

  校长、科学家、教授和年轻教师都应该走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台,科学家们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现实版的教科书,他们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终将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成为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探索。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单春盈
分享到: 浙江微博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衢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衢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衢州频道"的电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技术支持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57号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