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势难挡传统观念
广东韶关一位学生家长向本刊记者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初中就读于当地曲江初级中学,学校1000多名毕业生只有一半左右能上普高,他的孩子排到700多名,学校就动员这些成绩靠后的学生签协议,报考中职。在她看来,自己孩子冲一下还是有上普高的希望。
“能上普高,绝不上中职,考不上普高,也要想方设法挂靠学籍到高中借读。”一位家长说。这代表了大多数老百姓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
去年,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招生计划为1500人,其中500人就是在中职挂靠学籍,到高中借读的学生。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仕涛说,近年来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体系结构不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研究生”等体系上的设置,“上升通道”狭窄,成为“断头路”,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将职业教育当成考不上“普高”和“本科”的备胎选择。
在目前国内的就业氛围下,“蓝领”工作人员难以获得公正的地位和待遇,这也是职业教育受“冷落”的原因之一。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景保宪说,今年学校计划招收的学生都被大桥局、中铁建等大型国企预定一空,但学生到这些企业都是劳务代理制,都在一线当产业工人。“工人干到老都不如有学历的人,他们很难上升到车间主任这些中层管理的岗位。一线工人和中层管理者的收入待遇相差悬殊。”
景保宪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中铁大桥局有位叫王国英的材料试验工,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最后她还是自学大专、本科文凭,转行发展,现在成了项目经理。“不管是公务员招考,还是国企招聘,本科学历成了基本条件,把中职、高职生都挡在了门外。这明摆着是对职校毕业生的歧视。我们不能让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一句口号。”
采访中,多位职业学校校长表示,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免学费发补助。但许多进入职校的学生,并不在乎这点学费减免和补贴。相比职校学生的优惠入学政策,多数职校办学经费都捉襟见肘。
熊仕涛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一个职校生的培养成本在1.4万元左右,湖北教育部门今年制定出台的高职学生生均经费5000元,远低于本科生1.2万元的生均标准,就连这5000元,省属职校要到年底才能落实,一些地市县办的职校还不知道何时能够落实。因为历史欠账较多,许多职校基础设施都达不到标准,破旧的教学楼和设备老旧的实训基地,让许多家长到学校看了第一眼,就不想让孩子在这里就读。因为经费紧张,为了节省开销,一些学校只好用塑料板代替钢材,让学生进行车工的实训,“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技能也不过硬。”
提升职校学生含金量
熊仕涛表示,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非一日之功。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宣传,用就业质量、学生发展、创业等实实在在的例子,引导社会公众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彻底消除职校毕业生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存在的政策性歧视,让职校生和本科生有同台竞争的机会。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学生与教育行政部门互动的网上信息沟通机制,严历查处倒卖生源的行为。同时,根据职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制定出台职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并落实到位。
湖北省教育厅一位人士说,目前湖北要求以普高、普职比6:4的标准落实中职学校招生计划,对于不落实的市州,省级教育部门又没有有效的处罚手段。他建议,将中职招生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制度。
专家还建议,严格推行劳动技能准入制,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设置相应课程,广泛开展面向在职职工、农民工、复转军人、残疾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采写记者:郑天虹廖君王莹翟永冠吴晓颖丁静林苗苗)就业优势难挡传统观念
广东韶关一位学生家长向本刊记者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初中就读于当地曲江初级中学,学校1000多名毕业生只有一半左右能上普高,他的孩子排到700多名,学校就动员这些成绩靠后的学生签协议,报考中职。在她看来,自己孩子冲一下还是有上普高的希望。
“能上普高,绝不上中职,考不上普高,也要想方设法挂靠学籍到高中借读。”一位家长说。这代表了大多数老百姓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
去年,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招生计划为1500人,其中500人就是在中职挂靠学籍,到高中借读的学生。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熊仕涛说,近年来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体系结构不全,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研究生”等体系上的设置,“上升通道”狭窄,成为“断头路”,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将职业教育当成考不上“普高”和“本科”的备胎选择。
在目前国内的就业氛围下,“蓝领”工作人员难以获得公正的地位和待遇,这也是职业教育受“冷落”的原因之一。武汉铁路桥梁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景保宪说,今年学校计划招收的学生都被大桥局、中铁建等大型国企预定一空,但学生到这些企业都是劳务代理制,都在一线当产业工人。“工人干到老都不如有学历的人,他们很难上升到车间主任这些中层管理的岗位。一线工人和中层管理者的收入待遇相差悬殊。”
景保宪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中铁大桥局有位叫王国英的材料试验工,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最后她还是自学大专、本科文凭,转行发展,现在成了项目经理。“不管是公务员招考,还是国企招聘,本科学历成了基本条件,把中职、高职生都挡在了门外。这明摆着是对职校毕业生的歧视。我们不能让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一句口号。”
采访中,多位职业学校校长表示,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免学费发补助。但许多进入职校的学生,并不在乎这点学费减免和补贴。相比职校学生的优惠入学政策,多数职校办学经费都捉襟见肘。
熊仕涛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一个职校生的培养成本在1.4万元左右,湖北教育部门今年制定出台的高职学生生均经费5000元,远低于本科生1.2万元的生均标准,就连这5000元,省属职校要到年底才能落实,一些地市县办的职校还不知道何时能够落实。因为历史欠账较多,许多职校基础设施都达不到标准,破旧的教学楼和设备老旧的实训基地,让许多家长到学校看了第一眼,就不想让孩子在这里就读。因为经费紧张,为了节省开销,一些学校只好用塑料板代替钢材,让学生进行车工的实训,“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技能也不过硬。”
提升职校学生含金量
熊仕涛表示,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非一日之功。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宣传,用就业质量、学生发展、创业等实实在在的例子,引导社会公众对职业和技术教育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彻底消除职校毕业生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存在的政策性歧视,让职校生和本科生有同台竞争的机会。
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学生与教育行政部门互动的网上信息沟通机制,严历查处倒卖生源的行为。同时,根据职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制定出台职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并落实到位。
湖北省教育厅一位人士说,目前湖北要求以普高、普职比6:4的标准落实中职学校招生计划,对于不落实的市州,省级教育部门又没有有效的处罚手段。他建议,将中职招生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制度。
专家还建议,严格推行劳动技能准入制,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开设相应专业,设置相应课程,广泛开展面向在职职工、农民工、复转军人、残疾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