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在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上,《决定》提出,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解读
本科高校转型为技术型高校要试点推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包含哪些创新举措?受教育者将如何受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作了解读。
突破
职业教育将设学位制度
记者:决定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应如何理解?
葛道凯: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进行了进一步界定,重新划分了我国的教育体系。根据决定,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不仅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了,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这样一来,职业教育再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断头教育”、“次品教育”。不仅如此,决定还强调职业教育要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作用,这将有助于扭转当前很多传统技能和技艺失传的局面,使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基因不断传承延续下去。
实施
本科职业教育要分类推进
记者:近期关于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相关说法不绝于耳,这种转型是否等同于决定中提出的本科职业教育?
葛道凯:近期有媒体报道的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说法并不准确。决定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也就是通过招生、评价、投入等机制,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在现有情况下推动一批本科学校转型,这些学校可以是历史悠久的,也可以是新建学校,但前提是要实现分类管理,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今后基本走向是将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
发展
改变对职业教育偏见
记者:近年来,虽然中职、高职就业率连年跑赢本科,但社会上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决定对此有何针对性措施?
葛道凯: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这些都是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这绝非一句口号型的号召,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真正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
此外,决定还从根本保障机制上强调了各级政府的投入职责,如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这些都将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地方不重视职业教育的状况。
北京落点
北京职教已试点改革
国务院昨天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记者了解到,在这些露出端倪的突破口中,北京已经开始有所行动。
2011年,北京市启动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现代物流专业进入试点名单。物流系主任武晓钊告诉北青报记者,所谓“分级制”,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设计。具体说,就是将从中职到高职的职业教育划分为1到5级,学校、专业对应的企业和行业协会一起研制各级的培养标准:1、2级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初、中级劳动者;3、4级培养实用型、应用性高素质技能人才;5级则可以从事复杂的技术及重要管理岗位工作。与现行培养体制对应,就是1、2级对应中职,3、4级对应高职,5级对应本科。但上不封顶,5级以上还有5+,对应专业硕士甚至博士。
在教学上,以“仓储”课相为例,老师带着学生们在真实的仓库里上课,老师指导学生一一操作。考核上也以操作竞赛代替考试。
此外,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的试点,其中唯一一所在京高校是北京城市学院。该校副校长胡丽琴以案例来解释试点工作,2012年,学校砍掉了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自然地理专业,把人文地理专业调整面向环境领域,其培养方向是与北京建工集团合作办学的“环境修复”,与企业一道共同培养人才,学生在建工集团参加1至2学期的专业实习,直至毕业甚至被建工“内部消化”。